栏目导航

武汉话 这样说 这样写——评《武汉方言概要》

录入时间: 2010-09-02      浏览:1039

                雷先莲

“你家过早冒?”“过了,吃了一碗热干面。”“你家还好唦?”“还好哦,你家。”我们武汉人几乎天天在用这些地道的武汉方言与熟人打招呼。三言两语的客气,道出了亲切友好,热心快肠的性格特征。武汉方言是武汉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在素有“九省通衢”美誉的武汉,随着改革开放的渐进,人们的交流日益频繁,武汉方言的内涵与外延已越来越丰富精彩,它已成为一种立体的交流工具而受到追捧,各种传媒和文学艺术热衷于用方言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使之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然而,用得太多了,难免有失。有人为了表达方便,过于轻巧。轻则轻矣,巧则不一定能讨到。比如“老特(头)老俩(娘)”、“不呛粮食”等,这些只顾语音同不管语义滥用文字的现象,不仅不能发挥文字的交际作用,反而扰乱了视听,影响了武汉方言的文化形象。为了正本清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武汉方言概要》,奉献给读者的是一部具有完整体系而又雅俗共赏的学术精品。作者朱建颂教授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乡亲的深情,呕心沥血数十年研究武汉方言,以84岁之高龄精心著出此书,实在可亲可敬!

此书特点。(一)体系浑然天成。这部著作内容共分四块:语音篇,词汇篇,语法篇,词语考释。前三块合为一大块,正如作者概括“简单扼要地介绍了武汉方言体系,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属于宏观的范围”;后一大块是“运用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一些词语作出分析,属于微观的范围”。“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如果视前者为主体,那么,后者便是例证;如果视后者为主体,那么,前者便是导言。这正好反映了理论和事实的关系。”这是对上三篇理论的印证,同时也是对武汉方言研究的具体内涵进行了阐述。此四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这部著作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价值。(二)亦庄亦谐,没有学术架子。如对“不要鼻子”、“牛的伯爷”、“自屎不臭”等的阐述,对各地“大娘”语义的比较,对武汉“八”和北京“六”的联系等都是如此。假如您是一位老武汉,读起来会感到十分亲切,不少的词语能唤起您儿时的美好记忆,比如说书中收的“洋笔·铅笔”一条,记得我在上小学时,就称铅笔为“洋笔”,由此不禁回忆起老师手把手教我们画苹果的美好情景。再比如说到“竹床”,但凡一位稍有年纪的武汉人,没有人对竹床感到陌生的。全国著名“火炉”武汉的盛夏酷热难耐,从前一无空调二无电扇,家家户户的竹床密密麻麻一字排开,从傍晚到深夜甚至次日清晨,谈天说地,下棋打牌,大街小巷,蔚为大观,形成武汉独一无二的风景画。书中所收集的不仅是词条,而且是一个个关于武汉的历史片断,是武汉人难以忘怀的情结!(三)穷其就里,多方印证。作者为使每一个词素、词语考证精准,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潜心探索其来源,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让人心悦诚服。书中的例子比比皆是:“闯猴子”,作者从武汉的报纸登载的文章作引子,先解释什么是闯猴子,又称其为“碰瓷”,然后引经据典,继而加以评论:“‘碰瓷’太直截了当,‘碰托’稍微含蓄,而‘闯猴子’很曲折,充分反映了武汉人对这类骗子看得特别清楚,而且特别愤恨,便创造了这个名称来加以贬斥,反映了武汉人的是非分明、机智幽默的性格。”还比如鲫鱼称“喜头鱼”,是据《本草纲目》所谓“鲫喜偎泥”,即“喜土”,将“土”字轻化而来;汽笛称“喂子”,即是据英语Whishle音译其第一节再加上“子”缀后而成;称凶狠为“刮毒”,可从小说《西游记》第85回所谓孙行者那主子“刮毒”找依据;两头尖尖的扁担叫“楤担”,“楤”字,《广韵》仓红切“担两头锐者”,音义完全相合;如此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方言概要》一书,它的词条顺序是按当前流行的方法,检索非常便利。书中收集了大量的老词语,很多正濒于消亡,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将其记录下来,是对武汉文化的抢救!对于汉语史、武汉文化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对武汉文化的一大贡献!

作为一个地道的武汉人,我有幸先睹为快,说起来真是好笑,说了大半辈子的武汉话,对于很多词语,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幸好,此书中全有了答案。

该书已被收为语言专家邢福义教授主编的“华中语学论库”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