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坚持真理的革命家——瞿秋白

录入时间: 2021-07-09      浏览:176

坚持真理的革命家——瞿秋白(音频入口)

汉口吉庆街上的原辅义里27号,一栋灰色外墙、 绛色大门的两层小楼,矗立在街边上静守岁月之变迁。

这里是原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如今辟为陈列馆,里面展出瞿秋白的生平事迹和当时中宣部的工作场景。

1927年初,与共产党合作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武汉,中共中央各机关也陆续从上海迁来武汉。同年3月,时任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宣传部委员的瞿秋白抵达武汉,先后主持中宣部和中共中央工作。这里既是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办公地,也是瞿秋白等同志工作和居住的地方。

当时设在这里的中宣部,有这个机构自成立以来的最强大工作阵容。时年28岁的瞿秋白,在这里主持中宣部的工作,是他力主出版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1927年4月,以《湖南农民革命》为书名,在汉口长江书店出版)并为之作序,瞿秋白也曾在这里筹备中共“五大”的召开。

瞿秋白年仅36岁就牺牲了,而他在短暂一生中竟与武汉有三次交集。

1916年,17 岁的瞿秋白第一次到武汉。住在武汉的三个月里,他在两位兄长的帮助与开导下,开始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

瞿秋白第二次到武汉是在1926年12月。此时,他已从一个迷茫的青年成长为中共中央委员。当时,武汉被称为大革命的“赤都”,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全部理想。此次是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瞿秋白随陈独秀从上海前来开会,会议到12月18日才结束。

1927年3月,瞿秋白第三次来到武汉。这一次,他是奉党中央之命来汉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几个月后的八七会议上,瞿秋白更是在白色恐怖下受命担起了领导全党工作的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次在武汉期间,一直给人以文人印象的瞿秋白,在领导党的理论宣传等工作上颇有建树。

初期,住在辅义里的瞿秋白,工作重点是促进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鼓动。中宣部在汉时,直接领导《向导》周报和《汉口民国日报》的编辑出版,其中,《向导》周报主要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文章,传递中共的声音,在中国内地许多大中城市,以及巴黎、东京等地设有30多个分销处,发行量由开始的3000份激增至4万份,最高时达10万份。

为了保证党报的质量,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主要领导人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赵世炎,以及瞿秋白本人都是主要撰稿人。 

在瞿秋白领导下,中宣部的组织和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内设机构也日益完善,逐步设立了宣传科、鼓动科、出版科、 图书馆、长江书店、长江印刷所等。当时,王明任鼓动科科长兼任中宣部秘书,前苏联人米夫为中宣部顾问,陈伯达管理图书资料,毛泽民主持长江书店。1927年5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做出决定,成立党的日报筹备委员会,由张太雷、沈雁冰(即茅盾)、汪原放组成,指定沈雁冰为书记。中共“五大”后,还设立了中央出版局。 

瞿秋白负责党的宣传工作一直到中共“五大”召开前。当时由蔡和森接任了中宣部部长,但瞿秋白仍担任党报委员会书记,分管党报、党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在武汉期间,瞿秋白也在德林公寓住过。八七会议召开前,他和李维汉等在那里紧张地为会议做筹备工作,曾冒着酷暑彻夜翻译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起草、将提交会议讨论的《告全党党员书》。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在原汉口俄租界三教街41 号(现江岸区鄱阳街139号)召开。会议第一项议程是罗明纳兹代表共产国际做报告,瞿秋白做现场俄文翻译。在这次会议上选举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28岁的瞿秋白受命主持中央政治局工作,并分管农委和宣传部兼任党报总编辑。 

瞿秋白以后又担任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部长等职。1935年2月,他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同年6月18日慷慨就义,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