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人民音乐家“老通城”内留传奇

录入时间: 2021-09-17      浏览:220

人民音乐家“老通城”内留传奇(音频入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武汉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大批文化艺术界人士聚集到这里。当年10月,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也辗转来到武汉。

在武汉的日子里,冼星海以自身特长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战宣传鼓动中。他除了积极创作抗日歌曲之外,还亲自组织歌咏队深入工厂、学校、伤兵医院,教唱抗日歌曲,激发民众斗志。

冼星海(1905—1945),祖籍广东番禺(现广州),出生在澳门。他出身于船工家庭,少年时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1926 年进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 年在上海国立音乐院(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929 年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学成回国。

来到武汉后,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竟与“老通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通成饮食店”(即后来的“老通城”)位于汉口大智路3号,这里前临中山大道,背靠吉庆街,是最有汉口特色的闹市区。“老通城”的少东家曾昭正,是一位酷爱音乐的武汉大学学生,与冼星海私交甚好。曾昭正经常在店里和家中免费招待文艺界人士,“老通城”也就成了冼星海在武汉期间的主要创作地点。

1937年12月的一天,冼星海和曾昭正等人到武汉大学教唱《茫茫的西伯利亚》。当晚,武汉大学的学生潘琪(笔名先珂)将自己创作的《游击军歌》歌词交给冼星海,请他谱曲,冼星海答应了。十几天以后,潘琪等人来到大智路公新里6号(“老通城”后门,后来的东山里24号)的曾昭正家,冼星海突然推门而入,于是潘琪问他曲子谱好了没有?冼星海做了个手势说:“你等等。”他便从西服口袋里掏出歌词,一边看一边在屋里踱步,轻声哼着,另一只手挥动着像是在指挥。走了几个来回之后,冼星海回到桌旁拆开一个烟盒,用手抹平后,就在烟盒的背面谱起曲来。仅仅用了5分钟,《游击军歌》这支鼓舞人心的抗战歌曲就这样诞生了。

在武汉期间,冼星海共创作了62首歌曲,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在武汉,热情高涨、才思喷涌的冼星海也收获了爱情。

他热恋的对象钱韵玲,是武汉一所小学的音乐教师,也是抗日歌咏队骨干队员,共同的爱好和革命理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每当洗星海指挥歌咏队排练、演出时,钱韵玲会尽量站在最靠近他的位置。1938年春,著名演员金山在武汉筹拍一部电影,他欣赏冼星海的艺术才华,邀请冼星海为影片作曲并在电影中饰演一个角色。得知还缺少一名女演员,冼星海向金山推荐了钱韵玲,两个人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还留下了一起踩水车的剧照。虽然那部电影因战火迫近而未能完成,但两颗热爱艺术的心却越来越靠近。热恋中,他们曾在轮渡上坐过去坐过来,在长江上享受着爱的甜蜜。

1938年7月,冼星海和钱韵玲在武汉举行了一个简朴的结婚仪式,组建起了幸福的小家庭。这时武汉会战正如火如荼,江城笼罩在战火的硝烟之中,冼星海和钱韵玲也无法进行工作了。9月的一天,冼星海接到封延安的来信,鲁迅艺术学院邀请他去教授音乐,当年10月,他和钱韵玲从武汉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冼星海到延安后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冼星海创作了他一生中最有影响、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他自武汉开始的抗战歌曲创作,至此达到了顶峰。

1945年10月,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