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宁波帮与武汉近代民族实业

录入时间: 2010-09-02      浏览:1797

             作者   王钢

在城市发育中,特别是近代化城市的发育中,虽然以商业为先导,但总要以近代工业,即实业的兴起才具实质。武汉工业,发轫于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兵工厂等军事重工业,到清末民初有了民族工业的兴起,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轻工业得到飞速的发展,才构成了武汉轻重工业并举的建设格局,从而使武汉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之一。

在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潮流中,宁波帮以高瞻的眼光和超人的胆略积极投入其中,大展身手,宋炜臣仅仅是其中名望最隆者,还有一大批宁波实业家,他们共同一起在武汉引领风气之先,开创实业,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创造了自己的辉煌,构成了武汉近代工业灿烂辉煌的图景。例如有阮雯衷创办的元丰豆粕制造厂;沈祝三创立阜成系列建材厂;周昆裕创办的武汉第一家民营建材厂裕记砖瓦厂、裕丰榨油厂及皮革制造厂、蓖麻油厂、草纸厂;黄文奎开办的黄立大木板厂;倪子藩开办瑞华线厂;贺宝庆创建宝华机器洗染厂;盛竹书接办汉丰面粉厂;张庆赉创办的宝丰永搪瓷厂;还有宁波商人集股在汉阳兴建顺丰榨油厂等新式企业……。正是他们以“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为已任,以先行者与开拓者的艰辛,筚路蓝缕,奋发图强,在武汉近代民族工业史上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章。

今天,当我们穿越百年的历史烟云,回望探索跋涉于实业兴国之路上的这些宁波商人的身影,感触他们流淌于身体血脉之中的勃勃豪情与雄心壮志,依然让我们为之心动、感怀。限于时代变迁和资料收集的困难,即使能找到名字的,如上面提到的名单,也仅仅只是很少一部分,而足以写出章节来的则只有阮雯衷和张庆赉两人,只能是聊以代表了。

 

第一节 阮雯衷与武汉粮油加工业

一、以武汉为基地的“粮食大王”

阮雯衷(1865—1934),宁波镇海庄市阮家村人,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上海人称之为“粮食大王”。阮雯衷不仅经营粮食转运事业,而且是我国早期农副产品加工的先驱者。

阮雯衷生性聪颖,少怀大志。因体弱早年弃学,13岁时在本乡渡驾桥穗和米号学业。学徒期间,他省吃俭用,精研业务,待客如宾。学徒期满,店主要留他当伙计,他认为做人应该胸怀大志,在家乡虽可糊口生活,但不是他的理想。他要到外地创业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父亲把多年的积蓄供给他,作为创业费用,希望他为国为家作出一番事业来。

1890年,25岁的阮雯衷到上海开办了元丰食粮号。宁波的细干晚稻,又白又细又糯,很受上海人欢迎。为了拓展上海市场,他从家乡运来大米,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甫一开张即售卖一空。历经三载艰辛创业,元丰号“信用日著,声誉日隆,已稳执粮食业之牛耳”。

上海元丰初获成功后,雄心不已的阮雯衷又转向国内其他城市投资,汉口成了他发展的中心舞台。汉口地处长江中游,又当长江汉水交汇之处,九省通衢,得中独优。“中外商贾咸集于此,角逐竞争,商业贸易,极称繁盛。”便利的水陆交通,优越的地理方位,以及地处富庶的江汉平原,使汉口素以粮食集散地而卓有声名。明万历元年(1573)规定湖广所属衡、永、荆、岳、长沙等地漕粮在汉口交兑。范谐《汉口丛谈》记:清嘉庆道光年间,贩米、籴米必至汉口。粮食交易的活跃,粮食市场的繁盛,促使碾坊、磨坊、榨坊应时而生,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汉口粮油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汉口开埠后,外商纷纷来汉收购粮食及其它农副产品运销国外,汉口与国际粮食市场产生了广泛的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粮食行、运销商已达232户,粮油加工作坊数百家,经汉口输往英、德、法、丹麦及日本、美国等国的杂粮、油料约300万担。随着粮油商品流通的不断扩展,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为汉口粮油加工业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国外机面机米的大量涌入,以及1905年爆发的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刺激与加速了民族资本的汉口粮油加工业的兴起。

为了开利源,塞漏卮,富民生,湖广总督张之洞鼓励和扶持民族资本家在汉兴办近代实业。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以阮雯衷为代表的汉口宁波帮商人以敏锐的市场意识及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兴办了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近代粮油企业,促成了武汉民族资本粮油工业郁郁勃发的良好局面。除了阮雯衷,还有宁波人景庆云于1906年购进法国机器,独资开办金龙面粉厂于法租界,计有“18寸、20寸磨机4部,每日产量300包。”1907年宁波商人集股在汉阳成立顺丰榨油厂。1910年,曾任浙江兴业银行汉口分行总经理的盛竹书(浙江镇海人)在汉口接办汉丰面粉厂,改名为汉丰兴记面粉公司。盛任总经理,工人多数来自宁波和上海。而其中以阮雯衷的系列产业为最盛。

阮雯衷于1893年筹集巨额资金到汉口独资创立了元丰号粮食行。1905年又在汉口德租界创办元丰豆粕制造厂。他深知经商关键在于信息,于是派人到各地了解市场行情,获悉安徽、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粮多价低,便去那里采购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除部分在汉口等地内销之外,大部分出口国外。

当时中国农副产品加工比较落后,出口运输成本大,收入额较低。而西方国家利用其先进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在国内大量推销农副加工产品,侵占国内加工市场,导致国内部分落后的农副加工业纷纷倒闭,阮雯衷的农副产品也受到巨大冲击。面对困境,阮雯衷深感手工生产不能适应国际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采取“以洋制洋”的策略,从外国重金购置先进的机器设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提升出口商品与洋商的竞争实力。

1905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武汉民众也加入到斗争的行列之中。美货的禁运,为武汉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自抵制美约之风潮起,花旗面粉大为滞销”,汉口民族资本的面粉加工业应运而生。阮雯衷把握良机,同年在汉口德租界创办元丰豆粕制造厂,资本28万元,拥有270台机械,工人140人。该厂设备均购自英国,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日产豆饼3000块(约15万斤)、豆油12000斤,从落后的手工作坊,迈向了现代机器生产的前列。

其后,阮雯衷又在开封兴办元丰蛋品加工厂及芝麻风选厂等多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并在汉口、许昌、驻马店等处设立分号分厂,还在鄂皖鲁豫四省的省城建立总分厂,招收大批手工失业者。一时总投资达银二百数十万两,职工2000余人,占领汉口大部分农副产品市场,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仅平汉、津浦两路所缴国税一年中即达数百万元,受到当地政府的赞扬。

随着阮雯衷事业的蒸蒸日上,农副产品的运输问题也日渐突显。当时外商垄断了京汉等地铁路沿线运输权,阮雯衷很多农产品无法运销外地,以致长期被积压于破损的仓库里或露天的堆场上,造成霉烂变质,损失惨重。为此,阮雯衷在汉口创建了元顺运输公司,还得到张之洞的扶植,在京汉铁路上自备车皮60余节,设有专用铁道停车线,外国铁路当局无法干涉,赢得了京汉铁路运输权,大长了国威,并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使急需外销的各种货物均可及时外运。

阮雯衷利用内地农副产品质优价低的优势,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外国银行贷款购入农产品加工设备,大量收购与加工农副产品,销往国内外,不断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在当时国内外农业产品加工领域中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阮雯衷的开拓经营推动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上许多就业问题,时人誉之:“营业之盛,声誉之隆,前此所未有也”。

二、在与洋商的竞争中兴衰

阮雯衷致力于开办民族企业,振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招至竞争对手外商的阴谋打击。外商对经营兴旺的元丰蛋厂妒忌已久,在汉口万国商会的谋划下,由安利英与礼和洋行两家出面,提出向元丰提供全部制蛋粉机器,产品则由两家收购。表面上是出于帮助元丰厂扩大生产规模之目的,实则为外商一种阴谋。外商先在卖机器上大捞一笔,在蛋制品出口时,又欺元丰在国外没有销售渠道,信息不灵,有意压低价格(仅八折左右)。阮雯衷察觉到受到外商欺骗,于是派亲戚张某至美国纽约设庄推销产品和回取资金,以此与外商抗衡。孰料张某抵美后,挥霍浪费,贪污舞弊,盗窃大量资金后杳无踪影,阮雯衷不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遭到严重亏损。而安利英和礼和乘机又向阮雯衷施加压力,一面造遥中伤,责骂阮氏不守信用;一面向元丰催逼欠款,要求赔偿损失,致使阮氏在精神上、经济上都受到严重打击。

与此同时,国内连年战乱也加剧了阮雯衷事业的衰落。民国时期,内战频发,兵祸所至,阮雯衷设于各地的工厂首当其冲,其专用铁路车皮,被军阀强行征用,以致运输中断,各厂相继停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参战国对农副产品加工的食品供过于求,外商藉口华商生产的蛋制品含有铅锌毒素,防腐剂用量过多,不符合卫生要求,或则杀价,或则退货,或则索赔,华商蛋厂被迫倒闭的十有八九,阮雯衷的蛋厂也横遭厄运。

阮雯衷数十年艰辛经营,最终创业成果却付之东流。但阮雯衷胸襟豁达,并不以个人得失而自悔,他说:“元丰停顿不足惜,奈数千职工失业而痛心。”阮雯衷生前凡亲戚朋友有事相求,无不施以援手;凡有困难者,助其成家立业者不乏其人;而对于社会慈善事业,尤引为己任。河南多次遭水旱之灾,阮氏迭出巨资,赈灾济民。在汉口修黄鹤楼,重建吕祖殿,在许昌兴建时疫医院,在漯河同乡会购地置屋,在普陀山重修佛顶寺,在家乡重建白龙庵和兴建时中小学之时,他均捐款襄助。阮雯衷因在公益事业中的义举德行,为人所敬仰,被清政府授予奉政大夫、晋封通奉大夫二品衔、赏戴花翎国学生等荣衔。

虽然事业上遭受沉重打击,但阮雯衷恢复旧业之心犹存。一战结束伊始,他便打算重整旗鼓,但因时局未定,投资者裹足不前,终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后因四处奔波,操劳过度,遂致大病不起,临危之际,还叮嘱下辈:“汝等今后须继续努力以竟余志。”终年69岁。

阮雯衷逝世后,在他家乡庄市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上海、武汉等地众多“宁波帮”名人参加了葬礼,虞洽卿、叶恭绰、徐谟、王禹襄、张肇元等皆为其遗像题词,深表其一生艰苦创业,为中国农副产品加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节 张庆赉与武汉搪瓷工业

一、张庆赉:武汉搪瓷业第一人

谈及武汉的搪瓷业,不能不提及宁波人张庆赉。他于1919年在汉口创办了宝丰永搪瓷厂,开武汉近代搪瓷工业之先河,被誉为“武汉搪瓷业第一人”。 

张庆赉(1890—1957),浙江宁波人。7岁上私塾,14岁到一家绸布店当学徒。宁波人外出经商自古有之,为了闯荡一番事业,23岁的他别妻离子,孤身一人来到汉口,在瑞丰绸布店当职员。张庆赉在绸布店干了三年,看到同乡的银楼号蔚为规模,颇具发展潜力,就到位于黄陂街的老凤祥银楼当伙计。胸怀大志的他,不久便利用积蓄,在汉口生成南里附近开了一个小商铺,另起炉灶当起了老板。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张庆赉深知商铺的经营重在特色商品,于是专门从上海城隍庙购进一些时兴时髦的小商品,如衣扣、胸针、头饰等,这些搪瓷作的饰物精巧别致,迎合了年轻人追逐时尚、爱好奇巧的心理,广受欢迎,商铺生意一时极为兴旺。

因为搪瓷技术乃从国外引进,搪瓷在旧时被称为“洋瓷”,中国市场上的搪瓷制品,也基本上为泊来品所充斥。我国搪瓷工业起步较晚,而且是在外国资本的倾扎下坎坷发展。作为我国现代搪瓷工业的发源地,上海的搪瓷产品行销全国,张庆赉售卖的搪瓷证章也是从上海定制的。而这时的武汉还没有正规的搪瓷厂,日用搪瓷市场尚属一片空白。张庆赉以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发现其中蕴含着的无限商机,决定独辟蹊径,在汉口开办一家搪瓷厂。

经营搪瓷厂既要资金,又要技术,两者缺一不可,张庆赉决心已下,便将多年积蓄全部拿出,又从上海搪瓷厂高薪聘请技术人才,于1919年创立了宝丰永搪瓷厂。当时的搪瓷厂,出于国内市场及制作工艺的原因,多是生产口杯和脸盆。尤其是上海搪瓷厂技术成熟,产品具有成本优势,销往全国各地,而且上海与汉口之间通江达海,交通便利,上海搪瓷产品可快速运销武汉。如果贸然生产搪瓷脸盆、口杯,不仅竞争不过上海,而且占用资金量大,投资风险过高。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张庆赉决定专门生产证章、门牌、车牌及路标等易制作、成本小的搪瓷制品,走与上海搪瓷厂迥然不同的差异化经营之路。为了保证产品的种类齐全,他还与上海搪瓷厂建立代销关系,销售口杯、脸盆之类,致力于把搪瓷制品做精、做全、做快、做新。

就这样,武汉工业史上第一家搪瓷厂建成开业,张庆赉也成为近代武汉第一位涉足搪瓷业的宁波商人,引领风气之先,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由于张庆赉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市场脉搏,创新求进,不久宝丰永搪瓷厂就在汉口一炮打响,声誉鹊起。

1926年底,武汉成为国内革命中心,武汉的工人、农民、学生乃至人力车夫等纷纷组织团体,团体会员们都要佩戴一枚证章,均为搪瓷制成。当时的新市场(今新民众乐园)被改称“血花世界”,成为武汉各社会团体开展政治活动的中心场所。张庆赉的工厂邻近“血花世界”,这又给他带来了大量订单,获利颇丰。到1927年,宝丰永搪瓷厂除生产搪瓷证章、字牌、记事牌外,还手工拷制痰盂、方盘、便器等搪瓷产品,甚至开展代客设计证章式样服务,生意更趋兴隆。宝丰永搪瓷厂的成功正在于张庆赉有宁波商人特有的精明睿智和进取精神,对于市场信息的敏锐观察和灵活应变。

二、艰难奋进,百折不回

张庆赉不仅做事上求精,产品上求精,更恪守诚信笃实的商业信用与商业道德,处人上求善,生意上求诚。正是由于秉持无信不立,视诚信为立业之本,在生意场上的名声一向很好。20年代末刘文岛担任汉口特别市市长时,大搞市政建设,力图将汉口建成一个模范市。因修造的马路需要大量的路牌、门牌,张庆赉为此又接下不少业务订单,工厂效益蒸蒸日上。

搪瓷制品外观精美, 耐磨耐热,使用便利,但是制作过程却异常艰辛。搪瓷,实际上就是在金属材料制品上涂覆上一层或多层无机玻璃质材料,然后经高温烤制而成的复合材料制品。工人们在高温车间里制坯、脱脂、搪烧、喷色推花,单靠手工操作完成一道道工序,劳动强度自不待言。而且除了高温,空气中还散发着有毒气体,有损健康。但年已四旬的张庆赉不辞劳苦,深入车间,遇到生产紧张人手不够,还与工人一齐干活。

1931年武汉遭遇特大洪灾,宝丰永搪瓷厂厂房也被洪水所淹。张庆赉又到汉口中山大道蔼仁里5号重建搪瓷厂,易厂名为宝丰搪瓷厂,继续搪瓷字牌的生产业务。这时工厂规模已略有扩大,有员工20至30人,其中有从香港、上海聘来的技师,每月销售额约300银元。

1934年,随着武汉搪瓷行业的逐步兴起,一批小手工搪瓷厂相继成立,搪瓷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就是在这样既竞争严酷而又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下,张庆赉抓住机遇,不断开拓,使宝丰搪瓷厂度过了一段较为平稳的发展期。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后,实施掠夺性的经济政策与倾销政策,欺行霸市,因厂房被日军霸占或原料断绝、资金短缺,张庆赉的宝丰搪瓷厂被迫关门停业。张庆赉带着全家逃到蔡甸乡下,1945年日军投降,抗战胜利结束,张庆赉立即返回汉口,恢复宝丰搪瓷厂的营业,并在江汉路116号增设了门市部。

解放后武汉两个最大的搪瓷厂——宝丰搪瓷厂和红星搪瓷厂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武汉搪瓷厂,张庆赉担任董事长。1957年3月,张庆赉在汉口病逝,享年67岁,其灵柩运回宁波老家安葬,以示落叶归根。

张庆赉荣称“武汉搪瓷业第一人”堪称实至名归。

 

注:本文摘自《汉口宁波帮》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