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城市变迁]---武汉地标“黄鹤楼”

录入时间: 2016-04-29      浏览:2000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不绝于耳。“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称呼、武汉标志性建筑的黄鹤楼,它的历史,身为武汉人的你,知道吗?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唐永泰元年(765)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

明清两代,黄鹤楼则历尽沧桑,成了兴衰更替的转折点。明朝嘉靖末年、万历十七年、崇祯癸十六年3次被毁,洪武元年、成化年间、隆庆五年、万历十七年4次重修;而清朝康熙三年、康熙二十年、咸丰六年、光绪十年4次被毁,顺治十三年、康熙三年、康熙四十三年、乾隆元年、嘉庆十五年、同治七年6次重修。因此,在民间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毁于光绪十年(1884)。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清末张之洞在黄鹤楼遗址上建起了“奥略楼”,亦称“风度楼”,虽沿袭了楚地古楼阁的建筑风格,但在规模与气势上无法与昔日黄鹤楼同日而语。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1981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

 黄鹤楼自初建至今已1800余年,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积淀,磅礴大气的江山美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登临览胜。

   

                    清同治年间黄鹤楼 

     

                        现代黄鹤楼

 推荐书目

《黄鹤楼志》,冯天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黄鹤楼》,《武汉旅游文化丛书》编委会,武汉出版社,2001

《黄鹤楼文丛》,黄鹤楼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编写,武汉出版社,2013

《武汉黄鹤楼故事》,董宏量著,长江出版社,2015

《江汉朝宗》,武汉市旅游局编,武汉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