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录入时间: 2021-05-10      浏览:342

王钢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首象征着新四军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新四军军歌》,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响彻大江两岸,激励着无数将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新四军军歌》中所唱的“光荣北伐武昌城下”、“铁的新四军”,与北伐战争中的“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密切相关。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揭开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的序幕。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壮大党的武装力量,1925年11月,中共两广区委决定以“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第34团,由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1926年1月,该团改称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之名由此而生。全团约2100人,下辖3个营和1个直属队,设有党支部与党小组,连以上干部基本为共产党员,团结奋进的革命氛围充满了军队。


叶挺

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指武汉三镇。作为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在同年5月即奉命挥师北上,首战渌田,直取醴陵,攻入平江,奇袭汀泗桥,激战贺胜桥,战无不胜,屡建奇功,声威大震。

9月6日,北伐军攻占汉阳,次日占领汉口,武昌成为一座孤城,处于北伐军包围之中。武昌城地势险要,北依长江天险,四周护城河环绕,城墙高大坚固,城内蛇山耸立,居高可俯瞰城门要隘,易守难攻。9月3日,北伐军攻城首战失利。9月5日凌晨3时,第二次总攻打响。独立团担任武昌宾阳门至通湘门一线攻坚任务。共产党员曹渊指挥的第一营为奋勇队。在营长曹渊身先士卒下,奋勇队冒着炮火奋勇出击,越过城壕直达城脚,架起云梯奋力攀登。守军居高临下,以猛烈火力扫射。奋勇队舍生忘死,轮番强攻。一部分队员攀上城头,消灭守卫之敌,继续扩大战果。但因友邻部队进展缓慢,奋勇队未获有力援助,陷入孤军作战境地,伤亡惨重。


北伐军准备攻打武昌城

这时,夜色渐褪,即将破晓。曹渊撤往一个小山包,眼见敌强我弱、形势危殆,拿笔给叶挺团长写战况报告:“天已拂晓,进城无望,职营伤亡将尽,现存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曹渊。”此时,敌人的枪林弹雨落向小山包,曹渊在书写“渊”字最后一笔时,不幸头部中弹,猝然倒下,以身殉国,年仅24岁。曹渊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激励着独立团将士。叶挺称曹渊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


曹渊

10月10日,在城内投诚部队策应下,北伐军再次发起总攻。叶挺独立团将士又一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战英勇顽强,率先攀上城头攻入城内,与负隅顽抗之敌展开巷战,并攻占制高点蛇山。武昌守军主将刘玉春、陈嘉谟见大势已去,易服藏匿,被独立团士兵搜获。历经40天围城血战,北伐军终于光复武昌城,歼灭北洋军阀吴佩孚部1万余人,创造了北伐战史上最辉煌的战绩。

随着北伐军攻克武汉,革命洪流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促成革命重心的北移。1926年底,国民政府由广州迁移武汉。国民政府定都武汉后,中共中央也由上海迁至武汉,国共两党领袖汇集于此,工农运动空前高涨,武汉成为闻名于世的红色首都,风雷激荡的大革命中心。

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付出巨大牺牲,共有380余名官兵血洒北伐沙场,仅武昌一役就有191名官兵倒在武昌城下。据《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追悼阵亡将士大会特刊》记载:“入湘以来,叶团每战皆列先锋,其作战之勇,军纪之佳,牺牲之巨,为各军冠。”

由于叶挺独立团等第四军所属各部不怕牺牲、骁勇善战,1927年1月武汉粤侨联谊社赠予第四军“铁军”盾牌,“铁军”称号自此而起。正如叶挺所言:“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这样的伟大的战功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能成为铁军。”叶挺独立团以勇往直前的斗志,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风采;以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铸就了铁军的威名!

1927年初,叶挺主持修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将在武昌战役中牺牲的曹渊等191名独立团烈士安葬于武昌洪山南麓,在墓碑上镌刻“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以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勇事迹。北伐战争胜利后,叶挺独立团经过整编扩编,大部参加南昌、秋收、广州三大武装起义,又迈向新的革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