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武昌有个楚观楼

录入时间: 2022-05-11      浏览:186

董玉梅

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宋民望在《重修南楼记》中记载有南楼在楚观右、黄鹤楼左。这中间传递的信息特别有价值,即蛇山上曾并存黄鹤楼、南楼、楚观楼三座名楼。楚观楼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史籍中的记载相当丰富。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在《楚观楼记》中说:武昌谯楼在楚王府后,布政司前数十武(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的黄鹄山上。宋、元以来,故址尚存,负阴背阳,得地之胜。李东阳的文章标题是楚观楼,但文中又用谯楼叙事。《湖北通志》明确记载:楚观楼旧为谯楼。谯楼指起瞭望和护城作用的城门楼。由此可知,楚观楼和黄鹤楼、南楼不一样,不是一座单独的楼阁,只是城门楼。

楚观楼有很多故事,在《清一统志》和《湖北通志》中,都认定楚观楼是牛僧孺的奇章堂故址。

牛僧孺(陇西人,公元779—847年)是唐代牛李党争中的风云人物,唐敬宗时牛僧孺担任过武昌军节度使,历时五年。当今,涉及牛僧孺时,人们说的比较多的是他扩建武昌城垣,把武昌土城改为砖城。其实,他任职期间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把汉阳县、汉川县划归鄂州(武昌)管辖,从而大大提高了武昌的行政地位。

当然,说楚观楼,确实和武昌城墙有关。因为史籍中记载的谯楼正是牛僧孺扩建的武昌砖城城墙上的一个城门楼。

宋时,知州陈邦光把谯楼拆了重修,改建成为戏采堂。不久,来了一个新任知州,名叫汪叔詹。汪知州初来乍到,竟做了个美梦,梦见自己的前身是唐代名相牛僧孺。一梦惊天,便累瓦为台,将戏采堂更名奇章堂。之所以用奇章为堂名,概因牛僧孺被封为奇章郡公也。蛇山的楼宇文化中,竟然藏有这样一个故事,为蛇山文化增加了一点有趣的谈资。

蛇山上不仅有奇章堂,还有奇章台、奇章阁。陆游在《入蜀记》中,便留有蛇山上旧有奇章阁,已废的记载;《明刻黄鹤楼集》中又有奇章亭,为牛僧孺宴处的记载。这堂、台、阁,到底是三名同存,还是每重建一次便更一次名,还不得而知!

任何朝代,名人的效应总是非常强大的,牛僧孺任武昌军节度使,政绩颇大,又曾为大唐宰相,故而志武昌史、武昌城,离开牛僧孺是不可能的。笔者以为,奇章亭,为牛僧孺宴处不过是后世文人的臆想。

大约在明代,奇章堂改称楚观楼。清代康熙年间,在原址重建。清咸丰年间的文人程之桢留有《登楚观楼》一诗,很有意思:

巨灵切石如枣梨,穹窿划断成长蹊;

高观其东黄鹄西,一楼插云云光低。

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在高观东、黄鹄西的楚观楼竟然高耸入云啊。下文让人相信,这确实是奇章堂:

楼之故址始有唐,高阁建自牛奇章;

康熙重建阅乾隆,谁嗣葺者秋帆公?

宋代知州汪叔詹梦呓的结果,实实在在的让牛僧孺成了背锅侠啊!谯楼确实是牛僧孺建城墙的结果,但奇章堂放到牛僧孺身上实在是太委曲了这位大人物了。

后人之所以让牛僧孺背锅,应该与武昌蛇山下商贸繁荣有关。唐代,武昌街市上,酒肆、饭铺、茶店、邸店(旅店)便比比皆是,至南宋更甚。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十朋曾在武昌街市上吃过饭,留下了安乐故宫犹庙食,遗民食荐武昌鱼,由诗可知,南宋时,武昌的招牌菜中就有武昌鱼;陆游也描述了蛇山脚下的繁盛:居民市肆,数里不绝……移舟江口,回望堤上,灯火歌呼,夜分乃已。

布政司前数十武的黄鹄山上这个位置,被今人考证为在蛇山司门口跨线桥处。原来宋代的奇章堂、清代的楚观楼之所以能成为名楼,大抵是因为登楼即可观蛇山脚下武昌的城中风景。

来源:《长江日报》202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