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消失的“书店街”

录入时间: 2022-08-29      浏览:268

李晓彤

眼下,多处优秀书店、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在武汉面世,不妨来缅怀一下历史上武汉曾经拥有的一条“书店街”交通路。

1916年,湖北督军王占元主持开辟了后城马路临近英租界歆生路的一条道路:交通路。这一时期,恰逢汉口城市建设大发展,各种各样的精美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刚辟出的交通路毗连租界,一头是花楼街,一头是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如此一来,市民从花楼街这条老汉口繁华中心街道不需要经过租界区,就可以抵达后城马路。

1918年,汉口地产界传奇人物刘歆生不失时机地在路的两边开发了成片的住宅区“生成里”。据说,含义“生成里”就是“刘歆生建成的里份”,路两边分别称为“生成南里”和“生成北里”。

交通路全长200米,两边的里份房子带有民国初期和中期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精细的雕花,别致的阳台,高大的空间。据说,这些楼当年被称为“争气楼”,为的是不被近旁的外国租界里的洋人社区比下去。交通路地面由小块的长方形花岗岩铺成的路面,与花楼街的青石板路面不同。

很快,随着一系列文化机构入驻此地,交通路成为了老武汉有名的三大文化街(武昌察院坡/横街头、汉口交通路、汉口统一街)之一,与同时期的北京琉璃厂、上海的福州路齐名。1919年,上海广益书局在交通路设立汉口分局,主要发行小说、游记、尺牍等书刊。1922年,上海世界书局在交通路设立汉口分局,以发行教科书及外文教学参考书、医书、古书等为主要经营项目。1931年,上海开明书店、大东书局在交通路设立分局,以发行教科书及青年读物为主。此外,还有商务、中华、正中等书局,均在交通路设立了汉口分局。

文化机构选择此地,与街道两旁的里份房屋设计关系密切。里份内的房屋皆为砖混结构,建筑牢固,跟木结构老民居相比,更不容易失火,且房租低廉。

说来有趣,这些书店最重要的经营项目,并非各类普通读物,而是教科书。它们之间互相竞争、互相联合、互相利用、互相渗透,争相抢占教科书市场,均以教科书发行为工作重心。这一点,和今日教辅材料在书市一家独大,极为相似。令人感慨中国文化中教育的内卷基因,真是百年不变。顺便一提,武昌的横街头书店街之兴盛,也是依靠古典的教育内卷:科举。在科举制度取消后,这里也即迅速衰落。时代关注的焦点,自然转到了卖新式教科书的交通路上。

这一时期,随着图书业的发展,武汉本地区书业也相继兴起,如泰和书局、北新书局、现代书局、广文书局、良友图书公司、宏文堂书局、新生图书社等一大批本地书局应运而生,少数能挤上交通路这片竞争腹地,多数分布于武汉的大街小巷。

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上海生活书店、东壁书社、上海杂志公司、现代书局、中国文化服务社、湘芬书局、建国书店、汉华书局、儿童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文风书局等相继入驻,交通路上的书店一家挨着一家。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生活书店在武汉的变迁。生活书店于1934年在汉口交通路金城文具公司附设特约发行部,次年遭到查封,由杜重远改名新生书店继续营业,后由邹韬奋接办。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生活书店总店于10月份迁汉,与汉店合并,由徐伯昕、钱远铎具体负责。位于交通路上的上海生活书店总店,也由此成为交通路上见证其发展历程的最重要的文化地标。可惜的是,上海生活书店旧址在2010年时因地铁修建而被拆迁,后来的复建部分,也与历史原貌有些出入。

1937年底到1938年10月,武汉是全国的抗战指挥中心,交通路便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抗战的中心。当时,这条路上的书店几乎每家都在编辑、出售抗战书、报、杂志。交通路成为抗战文化的集中地,这里的书籍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成为鼓动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精神食粮生产地。

当时,每个书店都有一大批有血性的文化人在战斗,在呐喊。全国的文化人、各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都汇集到这里,其中包括《抗战丛书》《武汉留日同学会日本问题研究丛书》《思想战与宣传战》《萍踪寄语》津浦线抗战记》《论持久战》等。

此外,交通路上的抗战刊物发行也如雨后春笋,胡风主编的《七月》、叶浅予主编的《抗战漫画》、丁玲在延安主编的《战地》、潘梓年主编的《群众》、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等刊物,影响甚大。影响力最大的,或许是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和《全民抗战》三日刊。在交通路生活书店主持工作期间,邹韬奋多次与中共长江局主要领导会面,周恩来也曾多次来到交通路生活书店作指导。


民国年间,位于交通路的生活书店汉口分店。

武汉沦陷时期,文化凋零。但是,日本侵略者也注意到了交通路在文化宣传上的重要作用,在交通路西口开设饭田三宝堂书店,约有3000余种图书,鼓吹“和平共处、日本风情、大东亚共荣圈”等内容毒害沦陷区人民。这家书店的出版物为军事、情报服务的特征明显,其发行的《掌中支那地图》一书,50开本,每页是中国一个省的全图,地图上连最小的乡村也尽皆标出,精度很高。

抗战胜利后,西迁的文化机构陆续返回武汉,新的书店又源源不断地进驻交通路。1945年,以三联书店为核心的30多家书店参加的联营书店,在交通路21号设立分店。由于国民党的阻扰,书店短期内搞不到门面,该店职工立即在交通路摆书摊,发售苏联版马列主义书刊、毛泽东著作以及其他图书。后来争取到了门面,每天读者川流不息。

联营书店还担负着中共党内的秘密任务,负责掩护和转移革命同志,并给予资助,从解放区购运书刊,与进步文化团体“演剧四队”、“六队”、进步师生、工人、职员等保持经常紧密联系,成为武汉解放前夕书业界革命活动的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路依然是武汉文化重地。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水产市场的兴起才逐渐衰微。然而,即使是在已经远不复昔日盛况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仍以“书店街”闻名全市。时至今日,许多年纪较大的武汉人或许仍对当年的交通路抱有美好的记忆。

来源:《武汉春秋》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