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徐明庭讲述武汉杂技史话

录入时间: 2010-11-17      浏览:1042

武汉素有“杂技名城”的美称,关于杂技的历史记载可上溯到100多年前。从过去民间走街串巷的街头杂耍、把戏,到如今登上国际大舞台,百余年来,武汉与杂技有着不解之缘。

武汉杂技,有记载可考的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武汉市志•文化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汉口后湖聚有杂技、戏法、驯兽等民间艺人露天卖艺,这些零散、流动的艺人,多来自天门、沔阳民间。这种流动表演一直持续到“新市场”(汉口民众乐园前身)的出现。1919年后,一些大的杂技班子才有了固定的表演场所——“新市场”正门雍和厅,这里,成了新的杂技窝子。

武术、魔术、杂技,是当时杂技类节目的三大门类。今年83岁的武汉市文史专家徐明庭老先生,还记得童年时看表演的快乐时光。“我记得,当时叫得响的有韩敬文领班的亚细亚班魔术团、蓝寿山领班的华飞艺术飞车团、马守义的魔术团。”

说起当年杂技艺人韩敬文的魔术,老人说出一句俗语:“韩敬文的把戏———巧板眼”。为什么这么说呢?老人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原来,韩敬文是早年在“新市场”演出的韩秉谦的侄子,曾到多国演出很受欢迎,他引进了以黑幕为背景的光学魔术、精巧别致的玻璃、金属道具及西洋戏法,回国后名噪一时。据说,他曾将表演道具置于“新市场”门前,谁能识破就赏一百元,结果没有人能够识破,这句“韩敬文的把戏——巧板眼”就传开了。

 

注:引自2010113日《楚天都市报》“武汉与杂技的百年情缘”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