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读《汉口宁波帮》——在《汉口宁波帮》首发式座谈会上的讲话

录入时间: 2010-10-25      浏览:1165

           徐明庭 

两三年前,在武汉市文化局唐惠虎局长的指示下,武汉图书馆承担了《汉口宁波帮》这本书的编写任务。当时,我是既高兴,又有些担心。

高兴的是这个题材好,值得写。作为地方图书馆,武汉网书馆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馆藏地方文献,研究与地方有关课题,拿出成果,通过这条途径,培养业务骨干,使单纯服务型的图书馆兼具研究型图书馆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担心的是这方面的资料不是很多,并且非常零碎,非常分散。如果把它全部搜集起来,经过研究、分析、考证、提炼,然后写成一本书,不是容易事。资料工作没有做好会影响书的质量,质量差了不但对不起读者,也辜负了上级领导的期望。

在我的记忆中,由解放前到解放后,从武汉市到全国,好像还没有哪位专家学者写过《汉口宁波帮》这样的书。岂但没有这样的专著,甚至连高水平的大块文章都很少。举例来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徐凯希研究员,在2004年的《宁波大学学报》发表了《宁波帮与湖北近代的工商业》,应该说是一篇有份量的论文。但是如果把关于汉口的部份单独抽出来。再扩充成一本书。就会出现不小的资料缺口。又比如我读过几位先生写的宋炜臣,写的沈祝三,总觉得有些资料没有用进去,人物形象因此不够丰满。

这几天,我把《汉口宁波帮》浏览了一遍。第一印象是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宁波帮在老汉口的众多行业。既有文献资料,又有口碑资料,两种资料都比较扎实。这样的质量超过了我原来的预料,于是我有了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

我认为这本书不会是畅销书,但肯定可以泽及后世。某些畅销书,无非是喧嚣一时,转瞬即烟消云散,就像一句古诗说的那样:“事如春梦了元痕”。然而《汉口宁波帮》这本书,不仅在当前能够吸引有兴趣读者的眼球,就是再过若干年,只要有人研究汉口解放前的工商业,只要有人研究宁波帮,它还是会受到研究者的青睐。道理就在于它是这个题材领域中史无前例的开山之作。退一步讲,就当它是一部资料汇编吧,不论经过多长时问的磨洗,它也不会失去参考价值。

这本书其所以能达到目前这样的水平,首先要归功于民盟武汉市委副主委陈祖源先生,和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唐惠虎先生的精心策划、组织与领导。没有这样的火车头,后面的车厢是跑不起来的。其次,武汉图书馆领导高度重视这本书的编写,不惜抽调人力,列入工作日程。第三,得到武汉地方志办公室的有力支援,派出吴明堂和董玉梅两员大将,带领武汉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的三个学弟学妹,紧跟陈祖源老师,六位作者群策群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第四,感谢武汉市档案馆,提供了查阅资料的方便。第五,幸亏有宁波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为了这本书他们曾经派人来到武汉,商淡有关事项,吴明堂和王钢两人到宁波去搜集资料时,受到对方的热情接待。本书初稿送到宁波后,他们对书中个别的篇章进行了修改和润色。总而言之,没有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虽然不能断言世人就无缘看到这样题材的书,但是至少可以说,我们目前就不会读到《汉口宁波帮》了。诚如在座的领导和专家所指出的:本书的编写也是一个抢救过程,再过十年,老一辈宁波人与有关学者相继谢世,再想搜集资料和寻找可以解答咨询的学者,就更加困难了。

附带声明一下:本书的编后记说,在编撰过程中,得到徐明庭的指导。今天,唐秘书长也讲,得到徐明庭的支持,这都是过分夸奖,我实在是愧不敢当。对于这本书,我一非作者;二非编者,不过是充当了戏曲舞台上跑龙套的角色,做了一些无足轻重的事。何况武汉图书馆有三个人参加编写,我又在这里上班,如果置身事外,袖手旁观,完全不闻不问,那就太不像话了。

应该指出的是:就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样,本书也有不足之处,一,有的地方有硬伤,这个好办,再版时马上可以改过来。二,有的地方缺乏深度,没有做到由表及里。这牵涉到资料问题,非常麻烦。因此,我向几位作者建议,不要以为书已出版就是一了百了,万事大吉。最好再接再厉,继续挖掘资料,竭尽可能的把本书付印前没有发现的资料,充分发掘出来,只有做到这一步,再版时才可以增补有深度的内容,庶几使本书接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