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文化视域的汉江与武汉》序

录入时间: 2015-03-10      浏览:1085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史研究异军突起,城城修史,市市编志,研究队伍浩浩荡荡,研究项目成批成串,研究成果满坑满谷。方兴未艾的城市史研究热,造就了数量可观的城市史专家,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武汉等地都有一批这方面领军人才,带领着各具特色的团队,筚路蓝缕,创榛辟莽,将不算悠久的城市史园地打理得葳蕤蓊郁,枝繁叶茂。张笃勤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武汉是中国开展城市史研究最早的城市之一,笃勤兄是最早投身武汉城市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在这片园地里辛勤耕耘,涉猎之广,挖掘之深,成果之丰,令人钦佩。他对古代、近代、当代武汉都下过很深的功夫,举凡城市地理环境、空间形态、交通网络、租界格局、市政建设、政治斗争、经济结构、西学东渐、文化市场、人才群体、社会变迁、官绅阶层、城市精神,都细加探讨。其中,对武昌首义着力尤多,对两湖志士与辛亥革命、革命重心北移与武昌首义发动、辛亥革命后武汉知识青年的迷惘与求索、外语文献中的辛亥武昌首义,都有专文论述;对抗战时期武汉历史亦予以一定关注,讨论了抗日战争与湖北文化重心的空间迁移、抗战初期武汉工厂内迁及其影响、武汉沦陷时期湖北的经济格局、武汉沦陷时期日伪毒化政策与社会危害等重要问题。他由武汉城市史拓展开去,进行汉江历史文化研究,对汉江流域的地理风貌、历史沿革、城镇兴衰、社会特点、人文精神,进行系统梳理,对荆楚文化做了很有见地的解读。

笃勤兄相当注意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探究历史经验与教训,利用历史文化知识,为当下城市建设服务。他对武汉的城市景观规划、城市空间特色塑造、建筑文化特色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都提出了极富学术含量的政策建议。

西方城市史研究是在社会学领域里面衍生、发展起来的,从业人员多具有社会学背景,其成果多着力于城市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国城市史研究既是在西方城市史研究影响下起步的,又以悠久的中国史学传统、方志传统为本土资源,对人物活动、人文传统比较重视,其学科兼具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双重特点,对从业人员学术素质要求更为多面与综合。优秀的城市史学者,大多能在不同学科之间穿梭换位,既可做细密的经济、社会数量统计,又能作直面世态人心的人文解读,即所谓学跨多门,文备多手。

研读笃勤兄的大作,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特点。他研究武汉近代城市经济社会变迁,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分析严密,结论可信。他解读张之洞、于右任等人思想,描绘湖北志士在辛亥前后心路历程,知人论世,明晰通透。他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述之以雅致明快的文字,集义理、考据、词章三长于一体,在城市史研究领域戛戛独造,卓然成家。

笃勤兄天资颖悟,勤奋异常,视野广阔,成果相当丰硕。除了上述关于武汉与汉江流域的研究,他的名下,还有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著作多部,独力或主持完成二十多项课题,发表文章近二百篇。他出身荒僻农家,靠自身努力跳出农门,成为大学教师,再由地处大西北的兰州大学跳到地处华中的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由普通研究人员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一路走来,一路成就,洒下的是一路汗水。超常的业绩,常是超常付出的倒影。

笃勤兄为人恳挚,重情重义,对于养育自己的父母、祖母,对于生长其间的故乡山水,对于第二故乡武汉,都怀有浓浓的感恩之情。他工作负责,治学严谨,对于所肩负的岗位、主持的课题、从事的研究,都一丝不苟,竭尽全力。重情重义与尽职尽责,一对人,一对事,看似两相,实为一理。事亲以孝,待人以诚,处事以敬,都是源于“忠”德。朱熹再传弟子、南宋真德秀释“忠”最为妥帖:“圣贤之言忠,不专于事君,为人谋必忠也,于朋友必忠告也,事亲必忠养也,至于以善与人,以利教民,无适而非忠也。”这是笃勤兄为人为学都很成功的根本。

我与笃勤兄因专业所攻相近,成长路径相似,故常有交往,很为相得。初次见面,即一见如故。以后每次聚晤,谈学问,谈社会,谈人生,均十分投机。我也从与他的交往中获益良多。好友出论文集,我十分高兴,衷心祝贺,特草此数言,以为鼓吹。

 《文化视域的汉江与武汉》,张笃勤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1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