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荆楚文化视野下的武汉竹枝词研究

录入时间: 2020-10-10      浏览:507

葛婷婷

竹枝词起源于三峡地区,本为巴东鄂西的古老民歌,是巴人祭祀或招魂的踏啼之歌,后因宗教功能渐失变为世俗实用审美功能,为对歌传情咏叹俚词。竹枝词自诞生之日起就染上了浓重的荆楚文化的色彩,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延续和演绎了这种文化色彩。本文将以清以来至当代的武汉竹枝词为主进行研究,从荆楚文化的角度入手,结合传统的诗文细读的分析方式,从多方面分析武汉竹枝词对荆楚遗风的继承与发扬。

一、荆楚文化对竹枝词的影响

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荆楚文 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

(一)首先,荆楚文化使竹枝词带有浪漫洒脱的色彩。

荆楚文化发源于先秦楚国,楚国国力强盛,形成了极富楚国特色的灿烂文化,加之远离政治中心,较少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染,保存了自己的文化特性。长期以来,荆楚文化凭借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大地上独树一帜,而湖北地区作为荆楚文化主体地区的一部分,继承和发展了楚文化的风俗与人文精神。

浪漫主义倾向从各方面影响楚文化的价值取向,例如荆楚文化具有较强的崇尚个性的价值取向,楚文化对个体的思想控制较中原地区来说更为宽松,民风开放,有利于竹枝词的发展。

(二)其次,楚文化使竹枝词具有凄婉哀怨的风格。

楚地自古巫风盛行,巫教以祖先、自然神灵为献媚取悦对象。竹枝词系由历史文献记载的巴歒而来,与屈原《九歌》有一定关联,早期是祭祀大司命(管人寿元)和少司命(管婚姻子嗣)之歌,具有巴 楚交界地巫官文化的巫鬼傩神性质。

古时三峡一带为文人贬谪之地,竹枝词哀怨的基调与被贬文人暗合,自然两相共鸣,加重了竹枝词中的愁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广大普通人民生活的改善,凄婉哀怨的风格逐渐不行,从原有的浪漫风格中发展出来的轻快闲适的风格取代 凄婉哀怨,成为竹枝词的主要风格特色。

(三)再次,荆楚文化奠定了竹枝词的题材基调。

第一,楚文化奠定了竹枝词记载日常生活的基调。区别于正统诗歌,竹枝词不侧重于言志抒情,更多是一种叙事诗。这一点从竹枝词诞生之初就已经确定下来了。竹枝词重叙事的风格也是文体分工的要求,它是文人在诗文创作之余的补充,自然没有必要继续发扬诗文抒情言志的传统,而侧重于叙事。

第二,歌颂爱情是竹枝词的重要内容之一。 楚地民风开放,男女婚恋自主,美好爱情自然而然的成为竹枝词的题材之一。

第三,吟咏自然也是竹枝词的重要内容。三峡一带风景秀丽,蕴养了灵动聪慧的楚地人,作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自然不可缺少的进入竹枝词的创作。

(四)最后,荆楚文化影响到竹枝词语俗境雅的形式的形成。

荆楚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而开放性与兼容性使荆楚文化具有多元的价值取向。竹枝词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文学体裁,有其特殊的地域文化底蕴。具体来说,竹枝词是西南、中南少数民族融合的见证,是中古前诗歌舞不分家的活化石和遗存,其中,巴、濮僚、楚民族的文化是竹枝词文化来源的主要方面,其中又以巴文化的影响最为重要。而本节将着重探讨竹枝词中的楚文化特色。

竹枝词最早是民间歌谣,是适用于广大民众的,民歌底蕴决定了其通俗浅易、流畅朴实的语体特色。楚文化浪漫轻快,少思辨重现实,也促进其通俗语境的形成。楚文化虽通俗却不浅薄,思想境界深远,境界扩大,影响到竹枝词。竹枝词语俗境雅的形式也与历代文人对竹枝词的改造相伴随,使其褪去过于冗杂琐碎的民歌面目,体制上更加精炼深远。

二、武汉竹枝词对荆楚文化的发扬

竹枝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壮大的过程。唐宋时期是竹枝词由起源于民间,到缓慢移植到诗坛的最初阶段。竹枝词自中唐起一直呈上升态势,清康乾间蔚为大观。进入当代,随着大众文化的冲击,竹枝词渐趋衰落,但仍由一部分作者自觉进行竹枝词的创作,在传承传统竹枝词创作风尚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改革创新,使其呈现出新时代的面貌。

本节将本文将以清以来至当代的武汉竹枝词为主,以荆楚遗风为纬,竹枝词的历史变迁为纲,从题材内容角度,分析武汉竹枝词中对荆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武汉是湖北的省会,经济发达,文化相对繁荣,竹枝词更多的褪去了原始色彩,重在表现武汉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年代的竹枝词从不同的侧重点上反映了武汉的历史发展。

(一)妇女生活

描写妇女生活的竹枝词历来是竹枝词最富价值的部分,正史对女性的记载匮乏,竹枝词对正史起到了补充作用。

清代的竹枝词创作以叶调元为代表,其人共创作292首汉口竹枝词,表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近代的代表诗人是民初的罗汉,共创作了173 首汉口竹枝词。当代,湖北的竹枝词诗人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竹枝词创作团体,成立了竹枝词协会,其中以沙月、姚泉名为代表。湖北政府还组织辑汇了大量的竹枝词总集,并加以校勘注释,为竹枝词的保存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就清代竹枝词而言,叶调元最为丰富的描写到了妇女生活,“贩盐妇女捷无双,五六包盐力可降。”其诗暗含对劳动妇女的赞美。“赚钱容易是妈妈,庆吊场中总有他。六百工钱加外水,不思汉子不回家。”其中作者以雇主的身份评价家中的老年女仆,并暗讽其夫妻关系,实则是对老仆工钱甚多的不满,读来十分逗趣。“兰汤浴罢鬓云偏,单着纱罗态更妍。小巷香风闻茉莉,纳凉人多夕阳天。”这是纯是对在新浴之后街边纳凉的妇女的外在美的欣赏,纯粹美好,无沾染半点儒家恶俗,尽现民歌本色和泼辣开放的楚地民风。

到民国时,社会混乱,国家危难,存亡旦夕间,竹枝词作者多怀有自觉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加强,竹枝词中则加强对妇女的道德批判。民国罗汉写到:“坤教先儒著女经,每于四德重叮咛。纲常统系关天道,男女平权莫浪听。”反对新式女学堂的开设。

(二)经济政治发展

清代已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阶段,竹枝词中也鲜明的反映了雇佣经济与市井交易等的盛况。“夹街零剪铺相连,窃货衣工夜卖钱。 暗地招牌两心照,纸方灯挂店门边。”表明清末武汉已经初步开始了商业集中,但缺乏足够的市场监管,这样表现中小手工业发展的诗歌 在清代竹枝词中不胜枚举。

“卖烟不敢挂招牌,暗地机关刷满街。发卖镇君丸戒引,戒烟人是吸烟来。”反映清末林则徐戒烟之分凌厉,但难以肃清,从侧面反映了清末千疮百孔的末世图景。

至民国,商业状况已有了明显变化,包括外来资本侵袭本土资本,以及大型工业的发展等。“两地迢迢一线通,非关月老系丝红。声音宛在人何处,消息传来在个中。”这首诗描写民国时期的电话局,其中透露赞赏的态度,反映出荆楚文化中包容的一面,这种包容的精神也成为武汉于民国时商业得到飞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但同时,清末民初外国资本的压榨对本土经济的破坏也十分严重,“航业东西互竞争,乍分乍合似纵横。听闻中日风潮起,冷淡生涯是日清。”外国资本对制造业的把持使中国经济夹缝生存举步维艰,也 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国力落后被帝国主义压榨的局面。

武汉于民国时战乱频繁,武汉在辛亥革命中首当其冲,加之外来经济的挤压使大量小农破产,民生凋敝,难民如潮。竹枝词中实录百姓惨状自不必说。国难当头,武汉文化中固有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热情又重新扬起,民国代表诗人罗汉,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写下了大量审视民国风貌,忧国忧民的诗作。“各团联合便交通,大致中央集势同。记得从前初革命,纷纷出队几威风。”描写了阳夏之战时武汉各商团队伍支援前线的景象,赞许之情溢于言表。

当代武汉迈入新经济,追求有规划,有效率,有文化的发展。体现在竹枝词中,也表现出一派新时代新气象的蓬勃景象。竹枝词作者体现了关心时政,参与政治的热情,如当代竹枝词诗人寂林渔歌写下许多简评时政的竹枝词,如《闻俄罗斯爆发全国反普京示威》《中国对美关税采取反制措施》《又闻疫苗乱象》等,均贴近当下现实,予以褒贬,表现出竹枝词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生活

竹枝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于正史之外丰富社会史料,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楚地的民风开放,民俗浪漫,市井习气也多体现楚人彪悍的风格。竹枝词生动展现了武汉的民俗、饮食、城市风貌,重大事件等各个方面。

竹枝词中展现民风民俗的部分最具有意义,历代的竹枝词都对其做了充分反映。其中描写元宵、端午等节日的诗词历代不绝,互相对照, 反应风俗的发展。例如,就端午而言,清朝的端午词:“龙船经费有标船, 半臂包巾五色鲜。船来船去都热闹,一回吹打一回鞭。”反映出和平年代端午佳节的热闹戏曲。到民国时,“端阳佳节近何如,警禁龙舟亦革除。竞渡本非游戏事,楚江无复吊三闾”。乱世民生凋敝,人人自危,自然也没有心情去过节怀古。当代社会经济繁荣,加之端午本就起源于悼念屈原,武汉人过起端午来自然较其他地方的人更有感情,沙月做竹枝词六首,从悼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等多角度叙写端午,节日的欢乐氛围浓重。

竹枝词中还涉及对大小变故的描写,包括自然灾害,社会灾害等各方面。叶调元著《汉口竹枝词》中专辟“灾异”一栏,民国描写社会动荡的竹枝词更是数不胜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武汉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当代,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的特色文化均收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方言首当其冲。与方言保护相结合,武汉竹枝词作家们创作了大量以方言为主体的竹枝词。其中以沙月为代表,她个人竹 枝词集《沙月竹枝词》中专辟“武汉方言竹枝词”一栏,其中共收录近40首竹枝词,足见当代竹枝词创作者对方言的重视。其诗俗雅结合,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相互唱合

相互场合的竹枝词是在新时代出现的新类别。新中国成立以后,竹枝词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的支持和竹枝词传承人的自觉意识,使竹枝词的保护与创作逐渐形成一个文人群体,相应的唱和类的竹枝词也应运而生。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团结了大批竹枝词诗人,定期聚会作诗,同时在网络上设中华诗词论坛,欢迎网友在线讨论交流,效果不错。下有各位诗人的评论,如此种种,足见文人之间交往密切,共同切磋,维持竹枝词的生命力。

三、武汉竹枝词的文化危机及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生转型,随着商品经济汹涌袭来的大众流行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化。介于口传和书写之间的竹枝词也未能幸免于难,在铺天盖地的诸如影视、网络等大众文化流行的情况下,竹枝词和者日寡,不仅不再拥有当初的受欢迎度,而且多束之高阁仅备研究的不时之需。显然,竹枝词已经接近了消亡的危险境地。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作者与受众队伍极度萎缩。第二,传承后继乏人。第三,精品难再。第四,社会 功能趋于退化。

武汉竹枝词虽已进行了自觉的保护,但只是足以保其不致泯灭而已,仍旧只是收在博物馆里的僵死的化石而已。文化只有真正的活跃在百姓生活之中才算是真正的抢救成功。为了使竹枝词真正的活过来,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竹枝词的保护。第一,根本在于整个文化生态的恢复。第二,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第三,推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创新。只有与时俱进,竹枝词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武汉竹枝词通过民众抒情方式之临摹,以及文人诗作雅化,将普泛的基本人群同精英们的现代性启蒙意图连接起来,成就了武汉竹枝词重要的角色意义之一。

竹枝词是诗性的风土志,竹枝词不是描述一般的、成熟的、静态的风土,而是将变迁中的时代和社会纳入眼界,现代性由物质到精神的发生,中西文化冲突裹挟来的现代性思考亦悄然渗透其中。因此,武汉竹枝词展示的是变革中的风土,它是宏大的社会文化转型和变迁的史诗,它浑身散发着浓郁的诗性和现代性意味。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武汉文化模式大致呈现出诗性渐弱,现代性渐强的发展趋势,工具理性甚嚣尘上,竹枝词也呈现出逐渐没落的趋势。我们应该及时把传承竹枝词,传承传统荆楚文化,重建社会精神文化 重视起来,从根本上呼唤健康发展的社会。

(原载《文存阅刊》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