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漫谈武汉地区古代书院及其改制

录入时间: 2020-11-10      浏览:921

王汗吾

古代书院概况

古代书院最初是唐代学者读书的书楼、书屋,唐末、五代渐成学者讲学、教学之所。宋代有四大书院,即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一说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明代四大书院除庐山白鹿洞书院外,其他则为江西铅山鹅湖书院、江苏无锡东林书院和京师首善书院。

自明代以后,书院为习举子业而设,数量愈增。清顺治十四年(1657 年)修复衡阳石鼓书院后,各直省以次建立书院。省城所设立的书院,由政府拨给经费,供给师生膏火。书院师长,由督抚、学臣选聘德才兼备、足为多士模范的人担任,并不分本省外省和已仕未仕。书院生徒,则用各州县推荐与直省选拔相结合的办法,考核果系材堪造就者,方准入院肄业。

清代武汉地区较为著名的书院,有汉阳的凤山书院、晴川书院,武昌的江汉书院、经心(文昌)书院、两湖书院等,以及黄州冈西(新洲)的问津书院等,都是官府所办或私人所办,聘请高官、高士讲课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场所。

武汉地区书院改制概况

在晚清的“西风东渐”之中,除问津书院外,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于1897 年率先改制,引进西式学制和教学内容。1902 年,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增加实业教育和国民教育内容,但保留重男轻女传统,保留科举痕迹。不过,书院改制和新式学堂的创办还是蔚然成风。

1. 汉阳的凤山书院和晴川书院

凤山书院原为明代赵蕃、蔡镒读书处,当时名气不大。到清代复建,以古学课士,始有闻于时。晚清改为汉阳府中学堂后堂。

晴川书院是汉阳府所属书院,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建。院址初在汉阳南纪门内。嘉庆四年(1800 年)汉阳知府刘斌利用赈济余款购置张姓民宅改建书院,院址遂迁至试院西(今群建路武汉三中处)。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四年(1865 年)知府钟谦钧率僚属集资重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改为汉阳府中学堂前堂。辛亥革命后一度改名为晴川中学。

2. 武昌的江汉书院、经心书院和两湖书院

江汉书院:明代提学葛寅亮主持创办,原址在武昌文昌门内。清顺治年间定为直省书院,迁至忠孝门内巡道岭(今粮道街武汉中学处)。学生主攻功令文、试帖诗。按月官、师二课,官课自总督至武昌知府,每月讲课一次。后江夏县令、汉阳县令亦来讲课。师课则院长每月讲课一次。官课考试有奖金,师课有膏火无奖金。1853 年,太平军占领武昌时被毁。1862 年,湖广总督官文和邑绅陈庆溥集资重建。1867 年,书院山长雷以諴呈请鄂督李鸿章批准,进行扩建,补修了斋舍,使肄业生员达2400 名,课程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和宋明先儒著作。次年,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到各府主持考试,将各府诸生才学优秀者送江汉书院肄业,除筹给膏火费外,还捐购经史书籍庋置院中,以便学生们能育习研摩,专务实学。1897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根据新形势,对书院进行改章,除传统课程外,又增设天文、地理、算学、兵法等科目。本院分教习多由经心书院分教兼任。1902 年并入经心书院改为勤成学堂。

经心书院: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见原有江汉书院规模太小,乃于1869 年商请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李鸿章,在武昌三道街学署别建精舍为课士之所。后改为文昌书院,院址迁火星堂文昌宫(今湖北实验小学后面)。李鸿章督湖广时定名经心书院。课程有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1891 年,湖北前学政赵尚辅等捐廉俸复将经心书院迁回学署右舍(今武汉市警官学校处),更名为经心精舍,规制仍旧。1897 年书院改革,增设自然科学课程,叶青、姚炳奎、蒋克武、曹汝川等分任天文、舆地、兵法、算学分教。1902 年清廷下令书院改为学堂时,经心精舍与江汉书院一并改为勤成学堂。

两湖书院:1891 年张之洞札令湖北、湖南两省学使通饬各属,选调才识出群、志行不苟的秀才各100 名入学,另收录茶商子弟40 名。课程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还可兼习有关科目,另设算学、经济两门为兼习课。每月朔日为官课,望日为分教师课,称“朔课”“望课”。各课延聘名师分教。两湖书院不设山长,而设提调一人主管,监院二人副之。后改提调为院长,以梁鼎芬充任,继任者有蒯光典、王同愈、黄绍箕等。1896 年仿学堂办法进行改革,月课改为日课,分经、史、舆地、算学四门,后又增设格致、兵法、体操等课。学制5 年,合格者择优咨送请奖录用,不合格者令其归家。有一部分优秀学生还由官费送出国深造。1903 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不久又称为两湖总师范学堂。

                  晚清时期的武昌两湖书院

3. 黄州冈西(新洲)的问津书院(依托孔庙,立院讲学)

问津书院传为西汉孔庙。南宋庆元六年(1200 年)二月八日,哲学家、教育家朱熹题自画像诗以赠孔庙。人称“东南三贤”的张栻、吕祖谦,随晚年的朱熹一同讲学于此,是孔庙庙学演进为书院的缘起。

宋末元初,江西永新人龙仁夫为湖广儒学提举,晚年归隐孔子山下,在孔庙右侧修建学舍,立院讲学,时称龙仁夫书院,为书院开山之鼻祖。

明清时期,先后登坛讲学的名儒达百余人,多为天南海北的客籍大儒。数百年间,儒士们师承渊源,学派分宗,各自立说,众家争鸣,繁华纷呈。一时钟鼓管弦之盛,几与鹿洞、鹅湖、东林、首善相媲美。

明嘉靖年间,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多次主讲庙院,使庙院讲学宗风为之一变,四方士子,前来候教。其“陆王心学”成为庙院讲学最大门派,百年不衰。继承者有邹守益、郭庆、吴良吉、耿定力、耿定向、耿定理等。

商帮会馆书院概况

清代,商业繁盛的汉口有一些著名商帮,将行帮会馆公所叫作书院,供商籍子弟读书肄业。

1. 新安书院

清康熙七年(1668 年),汉口徽商在循礼坊建准提庵,作为徽商议事之所——新安会所(又名新安文会)。从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开始,用了十一二年在附近增建规模宏大的新安书院(又叫紫阳书院)。乾隆年间进一步扩大。后毁于辛亥兵燹。

2. 钟台书院

咸宁商人的会馆,初名淦川公所(咸宁有淦水河),道光中叶扩建,改名钟台书院(咸宁有钟台山)。咸丰四年(1854 年)毁于兵燹。同治七年(1868 年),旅汉咸宁商人在县绅雷以諴的发动下,集资重修了钟台书院,并购买房地产出租,以租金作常年经费,供给膏火和奖金开支。该书院选拔旅汉商人子弟之俊秀者入学读书。74 岁的雷以諴亲自主讲。书院中供奉咸宁先贤唐李邕、宋冯京和明孟养浩之神主,岁时祭祀,以笃忠良而励后进。后改为立志中学和钟台小学。

教会书院

1861 年汉口开埠,教会学校传入,开始时也教四书五经,但以外语、宗教、近代科学为主,或有家政、手工等。武昌先后有文华书院、博文书院、懿训书院等,汉阳有训女书院,汉口有博学书院。

1. 武昌的文华书院、博文书院和懿训书院

文华书院成立于1871 年,为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所创办。后设大学部,校区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

                晚清时期的武昌文华书院

博文书院是1885 年由英国循道会在武昌开办的卫斯理学院。1928 年更名为博文中学,即今武汉市第十五中学。

懿训书院是1897 年由英国传教士富世德之妻创办。后开设小学和中学,学制八年,开有英语、四书五经课程,可谓中西合璧。还有“家政常识”课,以培养名媛淑女。宗教活动是学校最重要的活动,早晚须做祷告,周日要到礼拜堂做礼拜。1922 年校址迁于汉阳东门,1931 再迁汉口,1933年增设高中部,改名为私立懿训女子学校。1953 年被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武汉市第二十一中学。

2. 汉阳的训女书院

训女书院是1896 年由英国循道会牧师李修善在汉阳西门外北城巷创建,学制初级四年,高级三年,年级设置上已和近代西方学校的办学体制相近,师范课程有四书、圣经、算术、手工作业等。1919 年更名为私立汉阳训女女子高中,附设初中、高小部,学校体制和小学制度更趋完善。1932 年定名私立汉阳训女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湖北省汉阳女中。1955 年,改名武汉市第二十三女中,1968 年由市教育局统一改名为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

3. 汉口的博学书院

博学书院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牧师杨格非1899 年在汉口花楼街创办,1905 年迁硚口。1928 年改名博学中学,1952 年改名武汉市第四中学。

纵观中国书院的改制和流变,传统书院文化是可以而且应该与时俱进的。书院不能代替现行教育体系,但是可以作为它的补充。通过名师讲学、专家讲课、人文沙龙和国际交流等形式,诠释传统文化、沟通国际学术,将其打造成新型的社会文化交流平台。

(原载《武汉文史资料》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