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明清时期黄陂木兰传说的发展和演变

录入时间: 2020-12-15      浏览:1056

张 静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至今已逾千年,留下了徐渭《雌木兰替父从军》、京剧、豫剧等众多的文学艺术经典,同时通过口耳相传流行于民间,在湖北黄陂、河南虞城、安徽亳州、河北完县(今顺平)、陕西延安等地落地生根,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等相融合,形成地方传说。

2008 年,湖北黄陂与河南虞城两地联合申报的木兰传说(Ⅰ -50)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年,陕西延安市宝塔区申报的木兰传说进入扩展项目名录。

(一)

黄陂木兰传说历史悠久,遗存丰厚,唐代大诗人杜牧在任黄州刺史期间作《题木兰庙》,将木兰与王昭君相提并论,赞扬两位伟大女性牺牲自我、保家卫国的精神。早期资料中,黄陂有南齐所置的古木兰县、木兰山和木兰庙,但是对木兰传说语焉不详,现在能找到的明确记载黄陂木兰传说的文献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相关资料有:

明嘉靖三十五年《黄陂县志》,林东海、李河图修,俞贡撰。

清康熙五年《黄陂县志》,杨庭蕴纂修。

清同治十年《黄陂县志》,刘昌绪修,徐瀛纂。

清道光小说《木兰从军》(又名《忠孝勇烈奇女传》)。

另有手抄本《木兰宝传》、道教经书《木兰忠烈将军救世真经》《清微木兰将军醮科》,无法确定年代,但根据内容的比对,与上述文献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可见黄陂木兰传说在明清时期处在逐渐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影响日益扩大,地位不断提高,与地方的融合日渐紧密。

历代县志编纂者都对木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木兰的地位在明清时期经历了由民间流传到官方表彰的过程,不断提升。在嘉靖志和康熙志中,编纂者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木兰将军,将其与二程(程颐、程颢)并举,但从县志本身来看,其地位无法与二程相提并论,双凤亭享受官方祭祀,康熙志中已有专门的“二程志”。当地官员文人歌咏木兰的诗歌在嘉靖志中未录,康熙志则收录了张涛、陈天策等人歌咏木兰及其遗迹的诗歌数十首。同治志单设“木兰志”,列于“二程志”后,在序言中说:“木兰将军旧志列诸贞女,以冠节孝之首,可谓知所重矣。然于尊崇之意犹觉歉然,今取旧志所载及各文集所列者汇为一编,以见千古特出,不与寻常等夷云。”到了同治年间,从官方角度来说,木兰的地位已和二程相似。

另外,考察三本县志中木兰遗迹也可看出,祭祀木兰的活动日益受到官方重视。嘉靖志中提到的木兰遗迹有:木兰山、木兰川、大城潭、木兰寺、木兰井、将军凸、木兰将军庙、木兰将军墓,其中提到木兰山有“四方乡民多于此进香”。嘉靖十九年(1540年)巡按御史史褒书委托主簿江文欢重建木兰山下的将军庙(忠烈庙)。康熙志中,遗迹的记录没有大的变动。到了同治志中,增加了三处遗迹:里门奇烈坊、忠孝勇烈坊、承欢祠。里门奇烈坊,由张涛为木兰将军立,今不存。忠孝勇烈坊,在木兰山将军祠前,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张涛奉敕建置,今存。张涛(1554 1618 年),字振海,号山是,黄陂人,万历十四年进士,曾任辽东巡抚。 承欢祠,在木兰山前祁嗣顶,根据同治志“木兰志”所载《承欢祠记》,由邑人张安庆所写,叙述了乡人感念木兰父母生木兰,为彰显孝道而筹资修建庙宇的过程。同治壬戌年(1862 年)秋,张安庆一干人等游木兰山,知祁嗣顶为木兰将军父祁嗣处,有佛龛,“篆内一橼,供奉将军”。张慨然,“将军父祁嗣而生将军,今将军香不绝,不闻有壶酒双蹄为将军父母奠者”,请求“为将军父母建一祠以慰将军孝思乎”。在乡人的支持下,是年十月动工,至腊月告成,“正殿一楹中奉将军父母像,将军侧坐,两童侍焉左右。两廊,一奉从军七将位,一作马房,基接古佛殿。”祁嗣顶为木兰山三座山峰之一,传说为木兰父母祁嗣生木兰之地,后来兴建庙宇群也命名为祁嗣顶,20世纪60 年代被拆毁,今为微波站。

(二)

明清时期,木兰故事也日益丰富生动。嘉靖志中关于木兰故事的记载有两处,一是中卷“乡贤·贞节”有“木兰”词条:“木兰,本县朱氏女,名木兰,假男子代父西征。然不著何代人,据古乐府有可汗语,考史惟唐太宗自称天可汗,疑即此时人也。终身为未适,见古乐府并杜牧之、刘后村诗。”二是在卷三“艺文”中邑人潘子民的《木兰将军》:

唐时本县滠源乡东大活村民朱氏,名隶兵籍,役属西征,其女朱氏以父老弟幼不能前往,君上之名又不敢违,奋然自誓,脱女妆而着男服,弃织纴而事干戈,偕众生往西征剿,勤兵十有二年,百战百胜,军中号木兰将军,致使贼虏荡扫,唐室奠安。朱氏之力居多,捷报可汗,策勋纪功,大赐赏劳,问朱氏所欲,对曰:“不用为尚书郎,但愿还故乡。”

在张涛万历三十七年的奏疏中则说:“有湖广省黄州府黄陂县木兰山,乃真武修炼之所。唐节度史朱异家于其下,其女代父出征,功封木兰将军,启建祠宇于其上,并立真武庙,貌世远年湮香火颓废。”距嘉靖志成书不过50 多年,黄陂木兰传说又有所发展,出现了木兰父亲的名字“朱异”,为唐朝节度使,木兰家在木兰山下,功封“木兰将军”,山上有祠宇纪念。中国历史上名为朱异的有两人,一为南朝梁大臣朱异(483~549 年),字彦和,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二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朱异(? ~257 年),字季文,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此二人与张涛所说无法对应,暂时未找到对应的历史原型。

从以上三条记载分析,木兰姓朱,黄陂人,女扮男装代父西征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木兰生活的时代、家世、出生地和姓名等信息则有差异。“木兰”词条说明是从古乐府中有“可汗”一词而推断为唐太宗时期,潘子民和张涛则直接说是唐时人;张涛点名木兰父亲为唐节度使朱异,出生于木兰山下,潘子民说木兰出生地“滠源乡东大活村”;“木兰”词条说“名木兰”,但是潘子民说“军中号木兰将军”,张涛说 “功封木兰将军”,可见朱氏女的名字不一定是木兰,更有可能只是名号,后逐渐演变为其名。

康熙志中关于木兰的材料明显增多,在“艺文志”中录有十多篇诗文游记,其中邑人王霁的《木兰将军传》提供了黄陂木兰传说较为丰富的信息,开头明确点明了木兰的家室:“木兰将军,大唐初黄人也,黄西陵治北六十里许,名山曰木兰山。乔峻雄丽,胜难悉状,世传敦义朱公宅其阳,灵和攸翠,淑媛笃生,因名以纪事,少秉性贞烈。”王霁为辛丑年(1541 年)沈坤榜进士,见任四川保宁府知府,其文中提到了木兰墓和祠的相关情况:“今兰麓遗冢犹存,国初闻盗窃,发风雷卫止,冢旁有祠,乡人岁秩祀以志不忘予。”且在文末说明所记载的来源:“童蒙时闻诸母训,敬而信之,自后历历考据,颇得其实,景行淑节,特立传以阐幽云。”可见当时黄陂当地已经有讲述木兰将军故事的传统,在木兰墓和将军庙有了固定的祭祀活动,并成为当地的一个信仰中心。宜兴人陈天策的《游木兰山记》中也记载:“今古墓俨然,山麓里人岁操壶酒豚蹄以奠其为。”

(三)

同治志为木兰单独做“木兰志”,包括序、奏疏、传记、诗文等资料二十余篇,其中部分在康熙志中可见,也有一些新的资料,其中《木兰古传》是迄今黄陂木兰传说较早的完整文本,名为“古传”,但却无任何信息证明其古老,作者为“失名”。开头详细交代了木兰的出生:

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无子,祷于建明山。赵氏梦山神抱一女入室,曰:“此将星也,三国末坠诸葛营中,自土宇分裂,三辰失形,久隐此山,今付汝家。黄有四泽,泽气多女,故不能男。后二十年当显于世。”遂有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寿甫长男全思殁于军,少男孺生尚幼。

中间大段是木兰成长和从军的内容,文末交代了木兰返乡后的结局:

木兰卸戎服,理旧装,自是承欢膝下,孝敬弗衰,寿九十以疾终于家,冢在木兰山后,上有一冢,即将军墓,下一冢乃葬衣冠处,旧有碑碣。

此文本与当代流传的传说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木兰兄弟的姓名和她在军中七位属将的姓名当代不见流传,但是在木兰山三元宫所藏《木兰忠烈将军救世真经》手抄本中可见,名字完全一致,张安庆的《承欢祠记》中也提到木兰七位属将,可见当时的传说、遗迹和文献中应该有这七位属将,这一文本应该较为古老且曾经广泛流传。除此之外,其余情节在当代均有流传,木兰父母无子祷于建明山的情节,为当今木兰山祁嗣顶的由来;木兰为将星投胎下凡,由山神送子,在当代还有异文为真武祖师送子;木兰参加的是唐初李靖与突厥的战斗;文中提到“下一冢乃葬衣冠处”,当代木兰墓周边村民仍然认为木兰墓有真假,假的为衣冠冢,真的在附近的田地里。《木兰古传》的主要情节和众多细节与当今流传的木兰传说是一致的。

(节选自《武汉文史资料》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