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魏清记”营造建筑经典

录入时间: 2022-05-11      浏览:572

王钢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武汉城市近代化方兴未艾的时期,也是武汉近代建筑发展的兴盛期。来自上海的魏清记营造厂投入武汉城市建设热潮,兴建了汉口电话局、太古洋行、花旗银行、江汉关、亚细亚火油公司等一大批优秀建筑,以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质量成就了武汉建筑业中诸多经典之作,在武汉近代城市建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名震上海滩

魏清记营造厂的创办者是魏清涛(1854-1932),浙江余姚人。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建设一派繁忙景象,建筑市场需求很大,吸引江浙一带水木工匠纷至沓来,承接工程,谋求生计。魏清涛祖上即来上海开办魏清记木行,经营木业。

魏清涛早年到上海习木匠手艺,后承祖业继任魏清记木行经理。开埠通商后,上海跃升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城市近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上海的建筑劳务、建材、工程承揽市场机制渐趋成熟,一些水木作头们在承建上海租界建筑的历练中成长起来。在完成资本积累后,为适应建筑市场的变化,也为了满足新建筑复杂的施工工艺要求,开始告别作坊式经营模式,转而开办营造厂承接建筑业务。其中浙江绍兴帮和宁波帮捷足先登,成为上海建筑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远见卓识的魏清涛看好上海建筑市场前景,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于19世纪末独资创办魏清记营造厂。

营造厂的出现,改变了水木作坊规模不大、承接工程小的小作坊生产模式,标志着代表更先进施工技术与组织方式的近代建筑业时代的来临。但从传统工匠作业转型到近代建筑施工阶段,不仅要掌握西方先进营造技术,而且要熟知经营管理之道。

魏清涛深知中西建筑业的差异与距离,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大胆尝试创新,在他的主导下,魏清记营造厂着力提升施工技术,拓展建筑营造业务,不仅配备专业的施工队伍,另请专人从事运营管理,其实力已可承包规模大且技术复杂的建筑工程。

清末民初,上海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为营造业提供了发展空间。魏清记营造厂抓住这难得机遇,兴建了江海关二期工程、上海永安公司、商务印书馆、西侨青年会和青年协会大楼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物。这些建筑施工要求高,难度大,如商务印书馆主体工程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功能复杂,平屋面、钢门窗,具有近代先进工业技术水平。魏清记营造厂知难而上,迎接新技术挑战,高质量完成作业;西侨青年会建筑外立面要用面砖拼镶图案,为确保面砖拼镶整齐划一,魏清涛挑选最好的泥工,不惜工时细模细作。竣工后的西侨青年会美轮美奂,宛如一件雕琢而出的工艺品。

魏清记营造厂凭借良好的行业口碑和过硬的施工质量,在竞争激烈的上海建筑市场闯出一片天地,一举成为当时名震上海滩的营造商。魏清涛也由此成为上海建筑业绍兴帮代表人物。

魏清涛为人慷慨明理,乐于结交同业,共谋事业发展。1897年,魏清涛等在上海捐资重修水木业敬祖师爷鲁班的场所,也是同业的公所——鲁班殿。之后,又摈弃地域偏见和门户之见,说服绍兴同业与上海浦东帮同业实行联合,于1907年成立沪绍水木工业公所。1921年,魏清涛与同乡工商巨擘发起创设中央信托公司,任董事。并历任浙绍公所董事,绍兴旅沪同乡会董事、副会长,上海总商会多届会员。因热心社会公益,魏清涛还被推选为中国救济妇孺会董事。

上海是中国近代营造业的发源地,因聚集营造、设计、技术等多方面人才资源,在全国建筑行业独占翘楚。眼见上海建筑市场趋于饱和,发迹于上海的建筑厂商纷纷以上海为跳板,开拓国内外市场,武汉成为主要目标。

进军大汉口

1861年汉口开埠后,外商外资接踵而至,划租界,设洋行,办工厂,武汉由内陆商品集散地逐渐演变为国际化通商口岸,武汉城市近代化建设帷幕就此开启。一时之间,汉口租界区大兴土木,宽阔规整的街道街区蔚然兴起,欧陆风情的西式建筑相继涌现。

建造新式建筑工程的营造厂,最初由外国人经营,新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技艺引入武汉,使武汉近代建筑业应运而生,但本土建筑业仍以传统水木作坊形式运作。上海营造商掌握着先进施工工艺和经营方式,在溯江而上转战武汉过程中,主动出击开设营造厂,发掘潜在建筑市场承揽工程。

1898年周昆裕建立明昌裕木厂,武汉第一家华人营造厂自此诞生。1908年沈祝三创办汉协盛营造厂,比明昌裕发展更为迅速,一跃而为武汉营造业的魁首。有感于武汉市场前景广阔,1914年 魏清涛在汉开设魏清记营造厂汉口分厂,该厂成为上海较早赴外埠发展的营造厂之一。

为了打开建筑市场,魏清涛选派骨干驻扎汉口,调研市场行情动向,摸清本地地质及石材、黄沙、水泥产地情况,因地制宜开拓业务。汉口电话局大楼,是魏清记进军汉口的第一个大项目。大楼建成于1915年,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呈四方形,入口置于正中,四根古典式立柱分列两侧。外墙仿麻石粉刷,辅以横向线槽、砖砌花饰。三层饰以水平腰线,临街面设有出挑阳台。屋檐正中立有一个三角形牌面,檐口女儿墙富于变化。整栋大楼并无过多繁杂的装饰,简洁明快,为古典主义向现代风格过渡的造型。尽管总建筑面积达9729平方米,不仅规模大,而且设半地下室,施工技术难度高,但魏清记营造厂勇于迎接挑战,严抓工程各个环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汉口建筑市场站稳脚跟,开创新局。

魏清记营造厂一炮打响后,一个又一个工程如雪片飞来。1918年,魏清记营造厂将原两层太古洋行大楼改建为四层。大楼位于汉口沿江大道,砖混结构,各层全为外廊构筑,红瓦四坡屋顶。外墙部分采用红砖清水墙面与大面积麻石面,华丽而不失庄重。一楼主入口为一长方体形凸出门厅,以两根罗马立柱支撑。门斗顶上设计成露台。主立面第一、三层长廊为拱窗间隔,第二、四层则为方窗间隔;二、三层窗户间墙体是方形立柱造型,四楼窗间墙体又是方形双立柱造型,增添了建筑立面古典的三段式构图效果。属文艺复兴式建筑,颇具欧洲中世纪古朴之风。

1921年,由景明洋行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承建的美国花旗银行大楼落成。大楼坐落沿江大道青岛路口,高29.5米,建筑面积6153平方米,钢混结构,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主立面三段式构图,左右对称,比例严谨。一层中部入口采用凸出门斗,以四根爱奥尼克柱支撑。二至四层贯通八根爱奥尼克立柱,形成柱廊。五楼为平顶。楼顶有女儿墙,中间墙面有石塑1921字样,表明建筑年代。立柱和檐口带少许装饰。整栋建筑呈正立方体,线条简洁,形式庄重,属于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

承建江汉关

在魏清记营造厂建设的诸多工程项目中,江汉关大楼无疑是建筑体量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一栋建筑。

江汉关由英国建筑工程师辛浦生设计,土方工程由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开设的刘歆记填土公司承揽。1921年江汉关大楼主体工程公开招标,将设计图纸、施工程序、承包契约、造价工期等内容张榜公告,魏清记、汉协盛、杨祥记、周顺记、姚宁记等8家营造厂参与投标,它们均为建筑行业中的佼佼者,甚至不乏汉协盛这样的营造业巨头,招标竞争十分激烈。评标结果公布,龚之记报价最高,竣工期最长;而魏清记报价最低,竣工期最短。魏清涛不谋巨额利润,报价公道合理,加之承建的建筑工效高、质量好,信用可靠,因而一举中标。1923年1月,魏清记营造厂动建大楼主体工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精心选用建筑材料,于1924年1月按期保质建成大楼。

江汉关大楼位于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会处,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兼具希腊古典式与欧洲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钟楼四层,总高度46.3米,跃居当时武汉最高建筑。大楼主面采用三段构图古典手法,以钟楼为中心对称构图,外墙用花岗石砌筑,大楼东、南、北三面均有花岗石廊柱,坚固壮观。巍然耸立的钟楼独树一帜,每日按时敲钟,按刻奏乐,声音洪亮可达三镇。大楼内部设备装潢都从国外进口,力求美观实用。整座建筑气势恢宏,庄重典雅,一经落成即为万众瞩目的城市地标,也是当时堪称国际顶尖水准的建筑,魏清记营造厂技术之先进、实力之雄厚可见一斑。


20世纪20年代汉口江汉关大楼

江汉关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武汉著名文史专家徐明庭撰文回忆,浙江同乡兼同行非常重视乡谊,彼此团结协作互相支持。魏清记接下了江汉关工程,由于工程量浩大,宁波人钟延生率领的一支施工队伍,“仍然帮了魏清记一把”。钟延生之后任职于魏清记营造厂,并于1925年在汉口创办钟恒记营造厂,兴建了德士古洋行、安利英洋行、大孚银行、延庆里、东山里等一批建筑。

创新“亚细亚”

进入20世纪20年代,建筑科学有了长足发展。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筑新思潮、新学说的大量出现,建筑学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建筑风格逐渐由新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满足时代需求、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现代主义建筑在武汉兴起。魏清记营造厂把握了这股建筑思潮的演变,也开始承建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以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最具代表性。

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由景明洋行建筑师海明斯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承包施工,包价纹钱40万两, 1924年动建,1925年竣工。原设计8层,实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设计布局结合地形,平面为不规则矩形,转角处则作弧形处理,自由铺展开来。立面构图仍按三段式手法划分,入口为凹进门斗,上方有出檐,两边有巴洛克托座。二、三层有挑出阳台,饰以精美石雕包;仿麻石的外墙面,檐口用线脚装饰,外观简洁典雅,可谓汉口早期现代建筑中的代表作。大厅满铺灰白色大理石,室内用高档木料石材装修,富丽堂皇。供电、供暖、卫浴、电梯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功能合理而实用。为力求设计、施工、装修的精益求精,对于工程的建设及材料的选用,外籍工程师及华籍助手陈方友严格按照承包合同监督施工,工程质量稍有欠缺即行返工或换料,以致建材耗资巨大。魏清记营造厂不但未获盈利,反而亏空不少,多亏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买办涂堃山和南昌买办傅绍庭出面调解,最终由亚细亚火油公司补偿纹银20万两。

魏清记营造厂承接亚细亚公司大楼亏本,得益于涂堃山、傅绍庭的斡旋之力而获补偿,故特意为两人各建相同式样西式住宅一栋,以示酬谢。两栋小楼均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主立面对称构图,中间四根立柱撑起凸出门斗,门斗顶上为带宝瓶石栏的阳台。二层两侧窗户有三角形窗楣。三楼中部窗户为圆弧拱窗。檐口中间设三角形山花。屋顶为四坡红瓦覆盖,每面开老虎窗。涂堃山、傅绍庭公馆建成于1926年前后,比邻而立于汉口黎黄陂路上,自成街道一景。

汉口开埠后,随着武汉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大量人口的涌入,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里分开始出现。里分,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中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产物。在里分建设大潮中,武汉不少知名营造厂投资建房成里。

魏清记营造厂建成的清仁里,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东段六合路与陈怀民路之间,长60米,里内皆板壁平房。据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记载,魏清记营造厂就位于清仁里28号,时任经理钟延生。令人遗憾的是清仁里今已不复存在,魏清记营造厂厂址终难寻觅。此外,魏清记营造厂还承办汉口造纸厂机器房、水塔地基及美孚石油公司储油库等建筑业务。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凝固的历史。魏清记营造厂一手打造的建筑精品,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准与工匠精神。从建筑结构上看,这些建筑多有采用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三至六层,体量宏大,气势不凡,坚实耐用;从建筑风格上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式、现代派建筑异彩纷呈,造型雅致,装饰精美;从建筑类别上看,金融建筑、洋行建筑、工业建筑、别墅里分等种类繁多,各擅胜场,不一而足。

历经百年风雨侵蚀,这些近代历史建筑依然结构坚固,轮廓清晰,形态典雅,风韵犹存,至今仍为武汉城市建筑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它们见证了魏清记营造厂曾经的辉煌与成就,为武汉城市空间构造了极富魅力的建筑文化景观,并沉淀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