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汉口茶馆的往事云烟
录入时间:
2024-01-25
浏览:56
赵煌 茶馆,不仅流行于成都。早在清代,汉口的茶馆也是非常兴盛。清初,由于城市的繁盛、交通的便利以及景色的秀丽,汉口后湖一带茶馆逐渐兴起,吸引着众多民众在此聚集、娱乐和吟诗。人们在茶馆的活动不仅推动后湖成为城市重要的娱乐地,也塑造出了一种闲适的城市生活场景,成为人们认识清代汉口城市日常生活的重要窗口。 一、河流改道引来的茶馆 茶馆的兴起与后湖的形成密不可分。明成化年间,汉水忽然改道,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径从此下,汉口由此形成。汉水改道后遗留下的故道便形成了后湖。因为水干涸之际,遍地黄花烂漫,后湖又称黄花地。后湖位于汉阳县城以北约十里处,湖水向南流分为两支。一支向东流入汉水,即当时的杨林口一带;另一支向西南流入汉口。每当水涨满之时,后湖“游船如织”。 后湖一带茶馆的兴盛,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清初汉口城市人烟稠密,街衢重重。这种拥挤的市内环境限制了人们的娱乐活动空间。而后湖刚好位于市郊,且在天都庵、大观音阁、雷祖殿、三元殿等处与市内连通。地势空旷、交通便利的后湖,自然成为市民放松、观景的最佳之地。 汉口后湖景色十分优美。早在明代,汉口就有所谓的“后湖八景”,到了清代,后湖更是发展为“汉口之胜处”。后湖的四季美景各不相同:春季芳草鲜美、麦陇翻浪;夏秋之际,烟波千顷、一望无垠;而到了冬日,则水涸沙平,游目骋怀。特别是在春季,后湖一带“地平而旷远,春草生时, 望无涯诶”,吸引着“骚人逸士,估客寓公,无不流连光景,呼茗愒留”。众多市民、文人纷纷前往后湖游玩,催生了茶馆等休闲娱乐业的兴起。 汉口后湖茶馆的出现还与城市发达的商业有关。汉水改道后,因通航便利,汉口逐渐兴盛,至明末清初已发展为“天下四镇”和“天下四聚”之的商业重镇。汉口不仅成为湖北的咽喉之地,而且云贵、四川、湖南、广西、河南、江西等地的货物也纷纷在此转运。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为市民闲适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刺激着人们娱乐和消费的欲望。同时,大量外地商人聚集汉口,也迫切需要一个消遣的场所。在这种背景下,茶馆应运而生。 二、精心考究的茶馆 后湖的茶馆,最早兴起于湖心亭茶馆。到了清初,已发展出涌金泉、第五泉、翠艺、惠芳、习习亭、丽春轩等许多知名茶馆。不过,这些茶馆大多集中在长堤街下段的雷祖殿、三元殿附近。除此之外,其他地方还有茶馆数十处,经常是“弦歌喧耳,士女杂坐”,热闹非凡。除正式的茶馆外,为了满足人们游玩饮茶的需求,后湖一带还有大量的茶摊。每到阳春三月,布棚场一带芳草青青,是人们喝茶放风筝的绝佳位置,引得茶摊在此聚集。后湖茶馆虽然很多,但在选址、室内布置和目标客户群体选择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茶馆的选址较为讲究。清代汉口的茶馆主要位于汉江和后湖一带。因为地势的原因,汉江的茶馆要比后湖的茶馆多出许多。不过后湖的茶馆一般都位于水光山色风景秀丽的地方,因为这样能更多地招揽到茶客。茶馆在选用茶碗和茶叶方面也极为讲究,正所谓“瓷器精工用淡描,茶叶多兼瓜子大”,这样才能让茶客体会到饮茶的乐趣。 后湖知名茶馆较多,大多以室内布置吸引茶客。后湖所有茶馆中以白楼最为出名。白楼位于大观音阁后,内设考究。楼外用槿木编织成篱笆,楼内积石成径,中间置一小楼,连接小楼的两边是东西两厢房。房内“轩窗豁达,槛曲廊回”,且皆设小座,以供坐饮。白楼外景色秀丽,茶楼四周遍植柳树,同时又修筑高堤。这样既可以防止大水侵扰,又便于游客往来。到了盛夏之时,站在楼上可欣赏后湖烟波浩渺之景。夕阳初落之时,灯影在水面上下窜动,再加上楼外远处几抹青山若隐若现,吸引着顾客接踵而至。正因为如此,作为后湖凭眺之胜处,“以斯楼为第二”。 清末茶客满座的汉口茶馆 与白楼相比,涌金泉茶馆则更为适合登高远眺。涌金泉茶馆建在畚土筑石的高地,内部建有一重阁小楼。小楼四周用白石红栏相围,掩映于绿杨之中,环境清幽,别有一番景致。登上小楼极目远眺,北面黄陂风火、木兰二山尽收眼底,西南面汉阳的仙女、楼子、马足三山黛影参差;南面大别山则是一派花宫琳宇的景象;东面则是大江横绕,樯立帆飞;而后湖附近则可以看到“乡人筑室聚族而居”。真是美景宛可人画。 除此之外,其他茶馆的布局也各具特色。湖心亭茶馆地势宽敞,“艺花叠石”。第五泉茶馆以望湖位置佳而著称,正所谓“倚栏领略烟波趣,位置无如第五泉”。 后湖很多茶馆是为不同的消费群体而设立的。有的茶馆是歌女和轿夫常常光顾的地方,正所谓“半是丝弦半局班”。这些茶馆通常从很早开始营业,一直持续到很晚,这样能够为轿夫歌女们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不过,有些高档茶馆则是富贵之人常去的地方。比如汉口望湖泉茶坊,那里的茶客大都是“半是衣冠半绮罗”之人。茶馆的门口经常停满轿子,一看到空轿子,就知“惹他门口聚人多”。 三、不只是喝茶的地方 人们在茶馆内除了喝茶外,还进行聚会、观景和吟诗。这些活动构成了城市的独特景观,反映了清代汉口城市娱乐生活场景,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城市生活画卷。 茶馆是人们登高观景之地。后湖景色优美,特别是在夏天,湖面平静辽阔,正所谓“平湖万顷镜中天”。而处在地段优越、景色优美的茶馆,自是人们登高观景的好去处。在这些茶馆当中,如果要想做到吃茶兼望远,那么“楼高须上涌金泉”。而如果想要欣赏到后湖烟波浩渺的乐趣,那么位置最佳的地方则在第五泉茶馆。 茶馆还是人们聚会和诗的场所。来茶馆喝茶的茶客不乏具有较高文化修养之人。因此,茶馆还是这些茶客经常和诗的场所。据《汉口丛谈》记载,清初的范锴就经常与好友张苧村、程耕云等人聚在茶馆和诗。和诗的内容也多以茶馆内部陈设和后湖美景为题材。这些文人和诗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面对面地聚集和诗,这种方式是大多数茶客的做法。范锴曾在白楼吟诗“杨柳四围遮不住,看山都上白家楼”,黄默谷则以“指点夕阳红坠处,梦云湘雨一齐收”相和,林琴庵则和诗“晚烟敛尽银蟾出,独照幽人瀹茗时”。他们的行为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文人们聚集和诗的场景。另一种是题诗的方式,即诗人们将诗歌题写在茶馆墙壁上,吸引其他文人相和。范锴就曾以描绘湖心亭美景为内容,题诗于湖心亭墙壁之上。而后,黄默谷则描绘“粉黛亦参卢陆座,筝琶常闹楚秦歌”等茶馆内生活场景相和。诗人程耕云也曾在白园茶馆的墙壁题写了《夏日题白园壁》《夜泛后湖》等诗歌,描绘出“湖光眺尽平如掌,何处青旗卖酒村”的后湖美景。 在茶馆内和诗是当时普遍的社会风尚。文人商贾纷纷聚集茶馆和诗,带动了汉口诗歌文化的盛行。清代乾嘉年间,和诗活动达到鼎盛,并出现了甲辰吟社、新雨联吟社等诸多诗社。这些诗社经常召集社员举办和诗活动,特别是新雨联吟社的和诗活动在当时极为盛行,倡和者较多。除了开展和诗活动外,社员的诗歌也被结集刊印。如《吴下朋笺小录》《淮上题襟集》《大梁偶成倡和诗钞》《新雨联吟》等,刊印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新雨联吟》由新雨联吟社于嘉庆十二年( 1807)结集出版,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诗歌作品集。《新雨联吟》总共编印40集,前后和诗者达20余人,一时成为风雅美谈。这些客商寓公文人在茶馆内和诗结社,使后湖的茶馆不仅成为娱乐消遣的场所,更提升了后湖地区整体文化品位。 茶馆还是欣赏歌舞的场地。为了吸引茶客,很多茶馆还专门安排有歌舞表演,以至后湖一带“终岁笙歌拟教坊”。当然,众多茶客慕名而来,难免会发生遇到熟人的尴尬。为了解决“要听丝弦怕熟人”的难题,有的茶馆还会精心为茶客们打造私密观赏空间,其中以早逢春茶馆最为出名,正所谓“地方最好早逢春”。 茶馆内火爆的歌舞活动,还催生了一批名角儿。在汉口的茶馆中,金凤、阿香等歌姬在茶客中广为人知,不过最著名的当数一位叫作简姑娘的女子,时称“就中第一简姑娘”。正是有了名角儿的出现,茶客们常常会“为恋清歌不散场”,以至于催生了茶馆卖夜茶的现象。深夜,月光照在湖面上,茶客们静静地欣赏歌女的演唱,久久不愿散场.正所谓“四座无言丝肉脆.望湖泉外月如霜”。 茶馆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茶馆人声鼎沸,自然也会吸引其他职业群体前来做生意。因此,茶馆内除了茶客、歌女外,还有其他人员聚集,这无形中也丰富了茶馆内的娱乐项目。茶馆除了喝茶的茶客外,医士和算卜的也会经常光顾,在茶客中寻找商机。除此之外,最为忙碌要数小商贩了。通常情况下,茶客们喝茶还需要配以果品佐茶。这些小商贩们便提着装着果品的篮子在茶客之间来回穿梭叫卖,正如竹枝词所言“提篮闲汉似穿梭”。 四、一茶一城 汉口后湖茶馆的兴盛,反映出了城市休闲娱乐业的发达。茶馆不仅为民众提供了休闲聚集的空间场所,也塑造出汉口闲适雅致的城市文化特质。 后湖的茶馆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交往的空间。后湖茶馆繁盛.吸引了不同社会群体纷纷前往。这些社会群体在茶馆内聚集交谈,形成了城市重要的交往空间。对外地客商来说,这种交往空间不仅可以排遗乡愁,同时还能增进乡情,凝聚异乡人在汉口的认同感。清初范锴就与黄承增等众多寄居在汉口的徽商“每于夕阳斜下,则相约白楼瀹茗,以遣客愁”。茶馆成为他们在汉口的日常消遣和情感寄托之地。 后湖茶馆还塑造出城市的雅致文化。茶客们在茶馆内吟诗、和诗,开展结社活动,甚至是刊印诗集。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无疑拓展了茶馆的社会功能,推动茶馆由消费娱乐场所向城市文化交往场所的转变。茶馆已然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和文人骚客向往之地。正因为茶馆诗歌文化兴盛,后湖才成为当时汉口“最繁盛之地,又为最文雅之地”。 (作者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文史天地》2023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