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识危局 蔡和森力促武装革命

录入时间: 2021-08-06      浏览:238

识危局 蔡和森力促武装革命(音频入口)

蔡和森(1895—1931),原籍湖南双峰,出生在上海。他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曾担任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共两广省委书记等职。

蔡和森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与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了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并参加五四运动。后来他到法国勤工俭学,开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与周恩来等一起发起建党活动。1921年10月归国后,蔡和森主要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他在1924年上海出版的《社会进化史》一书,是中国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第一部社会学著作。

1925年,蔡和森参与并领导“五卅运动”后,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27年回国后,他来到武汉。当时,大革命正面临失败的危急状况,蔡和森敏锐地预见到国共关系将会破裂。1927年4月至8月间,他在武汉多次撰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可能背叛革命的迹象,并提出了应对危局的建议。

蔡和森的清醒认识来自对于时局的密切关注。1927年5月中旬,中共“五大”刚结束不久,驻防宜昌的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公开叛变;5月21日,第三十五军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又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将大批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浸入血海。

蔡和森经过认真研究和冷静分析,鲜明地提出:对于反革命政变,必须用武装斗争加以对付,以暴动克制暴动。他向党中央建议:以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占领粤汉路,围剿夏斗寅,同时扩充工农武装到前线去助战,如果再有反革命叛乱发生,可沿粤汉路进军夺取湖南为根据地,并扩大工农武装与敌人做殊死战斗。

由共产党员叶挺率领的部队虽击溃了夏斗寅的部队,但并未将其全部歼灭。而继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之后,又有朱培德在江西叛变革命。反革命势力已对武汉这个大革命中心形成了包围之势。

关键时刻,蔡和森力主在斗争中发展党的军事力量,并组建军队。他的意见后来在党内受到重视,中共中央开始派出干部到湖南准备发动农民暴动。

在那段时间,蔡和森日夜操劳,他经常到毛泽东在武汉的家中,与之讨论研究各种问题及革命的对策。与毛泽东的交流,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党内软弱、妥协思潮的危害,蔡和森进而提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只有进攻才有出路。

艰难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导致蔡和森的哮喘病和胃病发作。1927年7月,他住进了医院,但仍坚持写作。7月8日,他在《向导》上发表文章,对国民党右派借口“国家统一”而破坏国共合作的反革命舆论,给予严厉驳斥。他在文中号召: 一切饱受帝国主义和军阀宰割痛苦的人民,应该勇敢地维护关系着国家命运、人民死活的联合战线,誓同“反联合战线”的敌人斗争到底。

局势的发展果然不出蔡和森所料。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分共”,随后便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党的领导机关不得不转入地下。

蔡和森出席了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八七会议,会上,他关于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主张得到了广泛支持。他还在会上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极力推选毛泽东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毛泽东最终与周恩来、邓中夏等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八七会议后,蔡和森作为中央特派员离开武汉到中共北方局开展工作。1931年,36岁的蔡和森在香港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在广州军政监狱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