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武汉抗战悲壮恢宏惊世界

录入时间: 2021-10-01      浏览:263

武汉抗战悲壮恢宏惊世界(音频入口)

1938年6月,日军集中约25万人的兵力向武汉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开始在武汉外围展开了长达四个半月的武汉保卫战。

1938年,武汉作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大批进步的外国记者及文化界、政经界人士纷纷到来,他们通过反映武汉的战事,呼吁世界各国支持中国抗战。

来自各国的进步人士有记者、作家和学者,包括英国的诗人奥登和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日本作家鹿地亘、绿川英子,荷兰著名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新西兰进步人士路易·艾黎,以及前苏联记者卡尔曼等。他们的文章在本国媒体上发表后,激起本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对法西斯主义的警惕。同一时期,还有印度、加拿大等国的医务工作者来到武汉,就地或转赴抗日前线救死扶伤。著名的法国反战人士饶家驹还在武汉帮助修建难民区。

詹姆斯·贝特兰是较早踏上中国土地的英国记者。当西安事变发生时,他以记者的敏感认识到事态的重要性,预测中国的历史进程会出现重大变化,便急忙赶赴西安进行采访。1938 年,他抵达已成为中国抗战中心的武汉,在采访期间还进行支持中国抗战的演说。在他编写的一本书里,谈到了他对汉口的第一印象很好,认为“非常适合做中国的战时首都”。他与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一样,也去延安见过毛泽东,后来还公开发表了他们的谈话。

英国诗人奥登和小说家衣修伍德,是由英国《新闻纪录周报》派到武汉的。奥登曾赴马德里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在武汉的一个招待会上,他朗诵自己的新诗《献给殉国的中国士兵》:“啊,欧罗巴的教授们,主妇们,平民们!请向这一青年致敬,你们的记者,并没有把他当作中华大地的尘埃。”奥登和衣修伍德在中国待了大约4个月,返回英国后还联合出版了一本叫 《战地行纪》的书。

世界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是一位足迹遍布二战著名战区的勇士。他与数十位西方同行一道,被轰轰烈烈的武汉保卫战所吸引,他于1938年3月初抵达武汉,直到9月底才离开。在武汉的约半年时间里,罗伯特·卡帕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

1938年4月29日,日军以汉阳兵工厂为重点,对武汉进行特大规模的轰炸。在空袭警报响彻云霄、满城火光冲天之时,卡帕冲上街头,拍摄了武汉市民亲睹中国空军激战日本空军的画面,忠实记录了市民们担忧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安危,以及得知击落21架敌机后欢欣鼓舞的心态与神情。

卡帕拍摄的照片后来刊登在世界各大媒体上。他在武汉拍摄的一张特写肖像照,一个头戴钢盔的中国年轻士兵高昂头颅,传达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凛然之气。1938年5月16日,美国《生活》杂志将此照片用作封面,并用7个版的篇幅报道卡帕在武汉的采访。

1938年,国际友人对武汉抗战的声援,也成为中国全民抗战、文化抗战的一部分。伊文思在武汉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记录中国人民抗战的恢宏气势;日本作家绿川英子在汉对日军进行“广播反战”中呼吁,“日本同胞们,我们唯一的敌人是法西斯”;英国记者贝特兰目击了武汉空战后写道:“这座前线都城,放射出坚持抗战的光辉”;日本作家鹿地亘在武汉进行的反战宣传,公开喊出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口号;电影《黄石的孩子》中的原型即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汉口沦陷前夜发出了最后一篇报道……

这些外国记者、作家发表的大量富于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的作品,使武汉抗战并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全景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