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抗战奇花”孩子剧团奏响救亡主旋律

录入时间: 2021-10-08      浏览:254

“抗战奇花”孩子剧团奏响救亡主旋律(音频入口)

“虽然当时我们只有十几岁,但每天和大人一样,自己背起行囊走街串巷演出,进行抗日宣传。”这个孩子剧团,曾经被当时正在武汉的老一辈革命家、作家茅盾称作“抗日战争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

1937年,轰动中外的“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在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的同时,上海社会各界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其中就包括一群年龄多在十几岁的孩子。9月3日,在中共领导下,成立了以这群儿童为骨干的孩子剧团,开始以歌咏、舞蹈和戏剧等形式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孩子剧团团长(最初称干事长)由共产党员吴新稼(又名吴莆生)担任。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孩子剧团辗转南通、徐州、郑州等地继续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于1938年1月抵达武汉。设在汉口长春街的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为孩子剧团的到来举行了欢迎会。会上,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的周恩来高度赞扬孩子剧团,勉励他们继续以不怕困难、顽强奋斗的精神“救国、革命、创造”。

1938年1月的武汉十分寒冷,剧团的孩子们身上还穿着单薄衣衫,周恩来、邓颖超等中共领导人给他们送来了棉大衣;郭沫若、茅盾等名家也题词勉励,冼星海则把刚刚创作的抗日歌曲送给孩子剧团试唱。

4月,孩子剧团被当时在武汉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收容,剧团受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领导,蔡馥生任政治指导员,郑君里任艺术指导员。孩子剧团经常表演的节目有《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孩子剧团团歌》等抗日救亡歌曲,以及《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复仇》《不愿做奴隶的孩子们》《孩子们站起来》等话剧、活报剧(即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可以在街头演出),他们的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士气。

孩子剧团成立之初有22名团员,年龄最大的是16岁的张莺,最小的吴培尼才9岁,团长吴新稼当时也不过19岁。到武汉后,吴新稼还动员宜昌老家的妹妹吴秀圣和姐姐吴淑圣来汉加入了剧团。

剧团有严明的纪律,除了演出,孩子剧团规定了平日每天早上6时30分起床,先整理内务,然后是一个小时的练音、早操。早餐过后稍事休息便进行排练,或是开始音乐、国语、图画、作文等课程的学习。每天还有读报、记日记的时间,晚上9时准时休息。

1938年4月,抗击日军的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后,武汉全市沸腾,群众举行了庆祝游行。孩子剧团也参加了游行,团员们在队伍里引吭高歌、激情舞蹈,同时还进行抗日宣传演说。

在汉口兰陵路一家戏院,孩子剧团参加了由冼星海主持的群众歌咏大会,演唱《孩子剧团团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抗日救亡歌曲,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在孩子剧团唱了第二遍之后,听众仍感觉意犹未尽,以热烈的掌声不让谢幕。为满足听众的要求,冼星海让剧团进行第三遍演唱,听众这才以掌声欢送孩子们走下舞台。

孩子剧团在武汉活动了10个月左右,其间,剧团不仅在城区、也到郊区小镇和农村进行演出,他们先后演出了500多场儿童话剧、哑剧、活报剧,演唱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

随着抗战形势发生变化,孩子剧团后来经长沙向西南撤退,一路上仍坚持抗日宣传活动,最后到达重庆。1942年,孩子剧团在重庆被国民党当局解散,部分团员由中共安排前往解放区参加革命。

20世纪80年代,为纪念这朵“抗日战争血泊中产生的奇花”,武汉市江岸区建立了“新孩子剧团”,并在汉口儿童公园落成孩子剧团汉白玉雕像。2016年,孩子剧团雕像迁到江岸区长春街小学武汉天地小区进行全面修复,并配套建立了孩子剧团陈列馆、孩子广场、孩子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