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热干面”的念想(节选)

录入时间: 2023-02-10      浏览:138

“热干面”的念想(音频入口)

在文人笔下,热气腾腾的“过早”,让武汉焕发出勃勃生机。浓香热辣的“热干面”,最能代表武汉人的性格,渐次成为武汉的昵称。

早在清代,“过早” 与“切面”(热干面的前身)就曾写入《汉口竹枝词》,可谓“腕底有言皆妙谛,眼前无字不传神”。笔者曾到国家图书馆查阅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刻本、叶调元著《汉口竹枝词》一书,找到了它们的身影。有一诗云: “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切面豆丝干线粉,鱼餐圆子滚鸡汤。”

“热干面”,意味着一份念想。20世纪60年代,下乡知识青年借用《我爱祖国的蓝天》曲调,重新作词《我爱武汉的热干面》,一时间唱遍荆楚城乡:“我爱武汉的热干面,二两粮票一毛钱。街头巷尾到处有,过早一碗蛮方便。芝麻酱香味在我身边飞舞,三扒两下已经吃完……”

此后,热干面遂成为湖北武汉知青们怀念家乡的代名词。进入21世纪,当武汉热干面与重庆火锅同时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时,再次在网友与学者中泛起了阵阵涟漪。不久前,法国艺术家则在其作品中,甚至将热干面与黄鹤楼并列为武汉公共艺术群雕之一。总之,热干面已经成为新时代武汉的文化符号。

在专家看来,热干面颇能代表武汉人的性格。热干面的外表是粗放的,似乎人人都可以做,但内核却是精致的。这个精致就体现在做面的师傅,对作料的选材,以及做工的讲究。如果把热干面的工序进行解析,可以分为压面、掸面、烫面和加作料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研究,反复琢磨。只有这样,一碗看似平常的面,才能做成一碗不平常的色、香、味诱人的热干面。

一方水土,一方饮食。中国饮食文化自古分成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系统。武汉地处九省通衢,南来北往客交会地,具有风味食品市场需求;这里又是鱼米之乡,盛产稻谷、大麦、小麦、大豆、花生和红薯等,是酿造南北“通吃”美食的天然基地;热干面由武汉黄陂人蔡明纬首创,而黄陂又素有“无陂不成镇”的美誉,“九佬十八匠”凭借工匠精神走遍天下。正是这天时地利人和,才成就了热干面和而不同的地方小吃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热干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