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今天“九一八”,中山公园受降堂重新开放

录入时间: 2020-09-18      浏览:575

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 通讯员刘思佳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9周年纪念日,坐落在武汉中山公园里的受降堂,正式重新开放。 

89年前的“九一八”,一夜之间,山河变色,国难降临。从这一天起,中华民族遭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至暗时刻”。也是从这一天起,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奋起抵抗,点燃抗日战争的烈烈烽火。历史虽已远去,牺牲不容辜负。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每到“九一八”,尖厉的防空警报都会响彻中国大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总书记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 

日本向中国无条件投降75年后的今天,时过境迁,中山公园里流连着晨练的老人、奔跑的孩子、惬意的游客,中山公园外商圈高楼拔节生长。重开后的受降堂里,《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史迹展》重整归来。这里有1∶1真实还原的递投降书场景,蜡像人偶神态逼真,连日军头上冒出的“汗液”都清晰可见。

2020年9月17日,游客在即将开放的中山公园受降堂前拍照。(李春 摄)

除蜡像还原的场景,《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史迹展》还有近百件实物展品,并以声光电多媒体形式、分四大板块呈现大量抗战图文史料,以宏大的视野与格局展示中国军民14年的浴血奋战,尤其是武汉地区的抗战历程。

升级后的受降堂,除每周一关闭外,每天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对外开放,市民可以来这里参观,了解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深刻认识武汉抗战,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受降史迹展览升级 突出武汉会战

解放大道武展对面,武汉心脏地带,中山公园坐落于此。入园,行至胜利广场,孙中山宋庆龄夫妇铜像的一侧,绿树掩映下,一排白墙红瓦的房子肃然庄重。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所在地,入口处,雪白墙面上挂着的几块牌匾,彰显出它的不凡——200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入受降堂,迎面而来两张巨幅报纸,一张是1945年8月1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一张是1945年8月15日出版的《大公报》,“日本投降矣”和“中国抗战胜利万岁”的标题字大如斗。中国新闻史上,特别是《大公报》的大字号标题,在当时报界并不多见,该报总编辑王芸生力主在报道日本投降消息时,一定要使用从未用过的大号字体,仿佛只有这样,才书写得出它的分量。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悲怆最伟大的篇章,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可歌可泣的一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受降堂在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重新打造《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史迹展》,正是为了更好地铭记。

冈部直三郎在中山公园“受降堂”向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签字投降

武汉图书馆地方文献专家王钢评价,受降堂展览主题鲜明突出,兼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纵观武汉各博物馆展陈的与抗战相关的内容,为数不少,但以武汉受降为专题的展览却付之阙如,这个展览无疑填补了武汉抗战展览的空白。尤其有关武汉受降的图片与实物十分丰富,加之保存至今的受降堂旧址及受降纪念碑原物,让人仿佛走进历史的纵深,亲身感受到那胜利时刻。

2020年9月17日,游客在即将开放的中山公园受降堂前拍照。(李春 摄)

王钢认为,升级后的展览内容并不局限于受降,而是以抗战形势图、大事记、抗战宣言配以历史图片,使中国抗战史波澜壮阔的14年历程一览无余,格局大、视野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突出抗战转折点——武汉会战,突出展示中国共产党在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强调了新四军第五师孤悬敌后坚持抗战的伟业,这是符合抗战历史史实的。 

他期待着,进入受降堂参观的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深入了解第六战区受降史迹之后,懂得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抗战精神是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王钢说,“这些精神,会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更好地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受降纪念碑今又立起

1929年10月10日正式开放的中山公园,前身为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于1910年修建的私家花园,陪伴武汉从近代走到现代,见证城市百余年沉浮,至今仍留有多处历史建筑。

 今年75岁的吕学赶,1965年入职中山公园,既是老员工,也是最资深的园史专家。他站在升级后的受降堂前,指着大门上方的牌匾说:“这个木板是当年中山公园食堂的案板,上面的‘受降堂’三个字,出自孙蔚如上将之手。”

 受降堂建筑始建于1935年,原为纪念张之洞的张公祠,祠内供有张之洞的牌位和张姓家谱。抗战爆发后,中山公园一度是抗战活动中心,1938年4月9日,郭沫若曾在中山公园组织万人抗日歌咏活动,“保卫大武汉”的歌声响彻大地。其后不久,日军占领中山公园,张公祠一度成为军队居住之所,张公祠前,爱国人士慷慨歌咏过的广场,也就是后来改名的胜利广场,流淌过不少遭日军迫害的国人鲜血。

1945年9月18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上将在这里举行受降仪式,共受降日军官兵21万人。9月25日,武汉地区日军53995人全部解除武装。自此,张公祠更名为受降堂。

当时,受降堂旁还立有一块汉白玉制成的受降纪念碑。吕学赶说,这块纪念碑曾遗失,受降堂牌匾被摘、场馆封存,也使得后来的人们一度并不清楚这所房子背后的历史价值。直到1998年5月21日,中山公园的两位职工在修整公园时,于张公亭旁挖出了倒落尘封的受降纪念碑,经考,终于重识受降堂。

受降堂外,复制展示的受降纪念碑。( 吴嘉豪 摄)

2000年,武汉市文物部门按原貌修复受降堂,200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70周年,也是侵华日军在武汉投降56周年纪念日,受降堂内布置《抗战史料陈列展览》,正式向游人开放。而这次面世的《抗日战争胜利第六战区受降史迹展》,是在以往展览的基础上又进行系统、专业的梳理。受降堂是中国战区所属的16个受降区中,目前尚存不多的受降旧址之一,并且是其中唯一全部建筑空间用作当时受降活动陈列的旧址。

 受降堂旁的竹林里,如今也有一块高大的受降纪念碑,这是后来仿制,其上“受降纪念碑”五个大字,从孙蔚如上将的过往手稿中逐一摘录而来。而那块汉白玉材质的原始纪念碑,也在这次升级后重新立了起来,位于受降堂内的展览尾声板块。白玉材质已难辨,老旧的碑身写满了岁月的痕迹,孙蔚如题写的碑文斑驳可见,上书: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二十一万签降于此——第六战区司令官孙蔚如题。

受降史迹展四个板块

第一部分 浴血十四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平、津、沪、宁、汉相继失陷,半壁河山沦入敌手,神州大地烽火连天、生灵涂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书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不朽诗篇。

         受降堂展厅一角(吴嘉豪 摄)

 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中国军民也付出伤亡3500多万人的巨大代价。中国抗战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 武汉抗战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7年11月,武汉成为实际上的战时首都,中国抗战进入以“保卫大武汉”为中心的武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武汉“是大革命北伐时代的最高峰,现在又是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周恩来语),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到武汉去”成为时代的号召。

1938年6月至11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期间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部分 持久抗战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攻占武汉,武汉沦入日军铁蹄之下,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武汉人民饱受侵略者蹂躏达7年之久。沦陷期间,武汉城市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城市现代化建设停滞,工商业经济趋于衰败,文化教育全面奴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摧残和掠夺,武汉三镇人口锐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是武汉近现代史上最血腥黑暗的一页。

武汉沦陷后,新四军第五师孤悬敌后,驰骋于白兆山、大悟山、江汉平原,开辟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形成对盘踞武汉之敌的战略包围。

第四部分 受降光复

历史将永久铭记这些时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向同盟国签署投降书;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9月18日,时值九一八事变14周年纪念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在汉口中山公园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率部投降,21万日军就此缴械……喜讯传来,举国欢腾。武汉人民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庆祝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11个国家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犯下战争罪行的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历史审判。国民政府则分别在南京、上海、北平、汉口等地设立10个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严惩了一批日本战犯和汉奸,伸张了正义和公理。

(原载《长江日报》2020年9月1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