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

录入时间: 2021-04-16      浏览:372

肖捷

武汉中学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等人创办的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它是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阵地,也是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之一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之地。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位代表中,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3位代表从这里走出;中共武汉早期组织的7名党员中,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赵子健4名党员来自于这里,由此成就武汉中学在武汉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

董必武,湖北红安人。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参加湖北军政府工作,加入同盟会。1919年,在上海经李汉俊介绍接受马克思主义。同年8月,董必武从上海回到武汉,与同乡张国恩筹办《江汉日报》,以宣传革命思想,唤醒民众。因经费等原因办报未成,他们又联络其他志同道合者创办学校,以培养进步青年。学校选址武昌城西北角涵三宫(今武昌区粮道街275号),办学费用由校董事分担。为筹集经费,董必武当掉身上所穿皮袄,又写信向亲戚借钱。


             董必武

1920年3月,私立武汉中学终于筹办就绪,正式开学。第一学期招生两个班,学生一百多人,由原中华大学教员刘觉民任校长,实际校务则由校董事董必武主持。他邀请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陈潭秋、陈荫林、刘子通、赵子健、黄负生、李汉俊等来校授课,自己则兼任国文教员。为克服经费不足困难,董必武带头不支薪,甚至将自己在别处工作节省下来的薪金用作办公经费,其他教职员也只领低薪或不支薪。虽然学校经费短缺,但学生的学费仅为其他私立学校的三分之一,使不少贫寒子弟特别是农村青年有了宝贵的求学机会。

董必武为学校定下“朴诚勇毅”的校训,坚持德育为先,倡导新式教育,采用白话文教授国文课,允许男女生合校同班上课,组织学生会参与校务管理,设班主任指导班会和辅导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时事。由于教学质量出类拔萃,这所新型学校吸引了湖北乃至周边地区的进步青年和工农子弟前来求学。至1923年春,已招足8个班,以后每年2个班结业,招2个班新生,全校每年保持8个班规模。


         私立武汉中学旧址

在董必武等主导下,武汉中学不仅成为传播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播撒革命火种的基地。在武汉中学,董必武、陈潭秋一面倡议开设社会主义课程,一面指导学生会主办《武汉中学周刊》,自编《政治问答》,寓思想工作于教学活动中,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当时的武汉中学革命氛围浓厚,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经常在此开展活动。李大钊、恽代英等革命先驱受邀来校讲学,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1920年11月,董必武和陈潭秋在武汉中学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青年工作及学生运动,并将青年团组织发展到武汉地区许多大中学校,吸引大批先进知识青年入团。这些政治宣传活动对学校师生影响很大,很多人因此走上革命道路。在中共武汉区委的领导下,董必武和陈潭秋从武汉中学等校挑选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派往苏联学习,并将在汉就读的学生党员派回自己家乡县城,以建立各县党组织和开展农民运动。


             恽代英

随着学校发展、学生增多,校舍不够使用,1922年董必武将武昌武胜门外彭杨公祠加以扩建,开办了武汉中学第二部,可容纳4个班学生住宿、听课。他还领导第二部的党组织,发动师生到武昌第一纱厂开办工人识字班,又设武汉中学附属平民夜校,吸收一纱、裕华、震寰等纱厂的大批工人及其子弟上学,使夜校成为武昌各纱厂工人活动的中心,党团组织以此为据点发展纺织工人运动。

1924年,湖北省议会反对武汉中学男女学生兼收,要求省教育厅切实查禁武汉中学,并以取消学校补助费相威胁。董必武带领全校师生顶住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1925年,董必武遵照党的指示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党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武汉中学于1928年初被桂系军阀查封。

1959年,私立武汉中学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在原址重建武汉中学。1966年,董必武为学校题词“朴诚勇毅干革命”。当年,董必武以此教人律己,他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时,就充分体现了“朴诚勇毅干革命”的精神。1985年,武汉中学复原校政厅和三间教室,筹建“私立武汉中学旧址纪念馆”,并于次年董必武诞辰100周年之际开放。

回首私立武汉中学办学历史,董必武等人以学校为阵地,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如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等。这些革命人才在湖北乃至全国党的早期建设中,在黄麻起义、鄂南起义、南昌起义等革命斗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已被永载史册。今天,武汉中学为纪念学校创办者董必武,不仅将其个人塑像安放于校园之内,还将董必武诞辰3月5日定为校庆日,以示永久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