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利用外资助力武汉天河机场建设

录入时间: 2023-12-27      浏览:128

张智海

武汉天河机场兴建于1990年,为国家“八五”重点项目。

建设天河机场,是完善、提升城市功能,适应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必然之举,也是武汉经济社会和民航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当时城市财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由于采取多元化筹资尤其是引进利用外资,较好解决了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使机场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如期完成。

修建新机场势在必行

首先,有必要对武汉民航业的源起和机场情况作简略回顾。

1930年至1931年间,刚成立不久的中国航空公司(与美国飞运航空公司合资)和欧亚航空公司(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合资),相继来汉口开办航空事务所,在江岸分金炉长江边设立水上机场,供水陆两栖飞机起降之用,上下机乘客和货物以大木划子运送,武汉民航业自此肇始。每周有四个航班,飞沙市、宜昌、万县、重庆。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分金炉水上机场停运。

1935年,湖北省建设厅受国民政府交通部委托修建武昌南湖机场,次年完成。南湖机场占地4000亩,有两条各宽50米的跑道,东西向跑道长1450米,南北向跑道长1550米。先期为军用,后改由中国、中央(原“欧亚”)航空公司使用,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有航线5条,每周18个航班。1948年后期,“两航”驻汉单位迁香港,武汉航空站撤销,南湖机场荒废。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南湖机场由中国民航局接管。1950年,中国民航局在汉成立中南民航办事处,对南湖机场组织恢复性维修,于195181日开航,为武汉地区唯一民航机场。此后的30多年,南湖机场先后进行过三次改(扩)修,加长加宽加厚跑道,扩建站坪和候机楼等,但从总体来看,机场规模、格局、飞行条件和设施配备改变不大,而武汉的城市规模和性质却发生了巨变。

1949年武汉解放时,建成区面积仅为34.7平方公里,人口102万,生产总值2.08亿元。经4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1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到1990年建成区面积189.3平方公里,人口690万,生产总值176.83亿元。城市不断扩张,人口快速增长,生产力大幅提升,使武汉由原来的商业性消费城市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与此同时,南湖机场的民航业务也迅速发展。旅客吞吐量1978年仅为6.5 万人次,1985年增至23.34万人次,1990年接近60万人次,1992年突破100万人次,1994年(机场关闭、搬迁前一年)达到108万人次,为通航44年来最高记录;货运业务也相应稳定上升。因此,机场设施不足的矛盾和运载能力的局限便日益显现,主要是机场只有一条跑道仅长1812米,飞行带宽仅为150米,没有停止道和净空道,只能起降波音737-200及以下中小型飞机,稍大一点的飞机减载才能起飞。站坪面积仅为46100平方米,只能停放飞机十几架。旅客候机厅体量小,仅为3453平方米,与进出港旅客流的快速增长很不相适。

此外,从市内到机场需经过长虹桥铁路道口,进出机场车辆往往受阻, 成为一个交通“瓶颈”。“鉴于武汉地处全国中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客运需求量大,而现有南湖机场跑道短,净空条件差,已被市区包围,无扩建条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评语),不仅严重影响飞行安全,还对城市构成潜在威胁,不论是经济、社会和民航事业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修建新机场都是势在必行。而早在1973425日,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中国民航局工作汇报时就提出武汉要修建国际备降机场,但由于时局与经济等原因,后续工作未能展开。所以,修建新机场也是为了落实当年周总理的指示。

选址立项和建设前期工作

机场是航空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场,面临的首要也是最大问题,是选址立项。选址,旨在确定机场建设地点;立项,则表示主管部门核准同意机场建设。完成选址和立项,才能开展建设前期工作,包括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建议书、征地拆迁和建设招标等。

机场选址以确保飞行安全为前提,根据地理位置(距离城市远近)、地形、地质和净空条件、周边环境(气候、水源)等因素,着眼近期建设和长期发展,提出方案。

武汉新机场选址先后提出过5 个方案。

1973年周总理指示武汉要建国际备降机场之后,中国民航局即组织开展选址工作,提出武昌流芳岭、鄂城华容和汉口茅庙集三个场址方案,均因与武汉空军的山坡、王家墩机场飞行航线冲突而被否定。1984年,经武汉市政府、武汉军区空军和中国民航局三方共同努力,新机场场址才基本确定在黄陂县境内。在此基础上,武汉市政府组织踏勘并经反复研究对比,拟定了“丰荷”方案(即黄陂县滠口镇丰荷山附近),上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19852月,根据时任副总理李鹏的批示,中国民航局会同国家计委和武汉市政府,对“丰荷”方案进行实地踏勘验证,认为其距王家墩机场较近,不宜修建大型机场。随后,去丰荷山西北约5 公里的天河镇夏家埠至闵家田一线进行勘察,认为这里地势较平缓,净空条件好,作为新机场场址较理想,于是提出了“天河”方案,征得武汉军区空军同意后,由武汉市政府上报湖北省政府。4月,省政府向国务院、中央军委转报《关于新建武汉大型机场的报告》。此前311日,中国民航局向国务院、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武汉机场选址的报告》。7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天河机场场址的批复》同意武汉新建机场场址定在黄陂县天河镇辖区,新机场因此定名为“武汉天河机场”。

根据国家关于基本建设的程序规定,新建工程在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即“预可研”)的基础上编制项目建议书(即申请立项报告,选址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按隶属关系报请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立项,而后开展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武汉新机场为国家重大项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项目选址即等同立项,权威性更高。

1987年7月,武汉市政府向国家计委呈报了《武汉天河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认可后又与中国民航局联名上报“设计任务书”,国家计委审查同意于1989317日批复。

设计任务书明确,天河机场为一级民用兼国际备降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 级。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原则,一期工程以满足2000年旅客吞吐量420万人次/ 货运量3.5万吨,符合波音737-200 型飞机全载起降技术要求进行设计,修建一条长3000米、宽45米的跑道和一条平行滑行道;客机坪12个机位,停机坪10个机位,停车场2万平方米,航站楼2.5万平方米,分为国内厅和国际厅,高峰每小时可通过旅客1700人次。

关于机场设计分工,主体工程由中国民航机场设计院担纲,包括总平面规划、飞行区、航管、导航、无线通信、气象和供油等建(构)筑物设计;中南建筑院承担航站楼、工作区设计;中航工业规划设计院、中南市政院、武汉规划院等十几家单位,配合其它辅助工程设计。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机场建设的重要保证。19891月,武汉市政府依据“以地方为主、民航参与”模式,成立了由市有关委办局、民航湖北省局、黄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武汉天河机场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简称机场办)作为项目法人,担负机场建设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7月,武汉市政府、中国民航局和国家交通投资公司共同成立天河机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机场建设。

征地拆迁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天河机场工程计划征地5484.8亩,涉及黄陂天河、横店、滠口、罗汉4个镇和武汉江岸、江汉、东西湖3 个区的47 个自然村4925人,任务之重、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在指挥部领导下,机场办充分发挥县(区)镇(乡)两级政府的职能优势,督促协同黄陂县政府开展征地拆迁工作,严格执行政策规定,通过实行“建、拆、搬”方针和“给钱、发证、定点”办法,及时到位征地拆迁款和还建资金,迅速办理“农转非”2833 人,安置劳力1650人,安定了人心,减少了阻力,使征地拆迁顺利完成,为接下来的工程建设“四通一平”(即水、电、道路、通讯“四通”和场地平)创造了条件。

为了确保机场工程如期动工,机场办在进行“四通一平”的同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开展工程招标,择优遴选施工队伍。通过竞争,选定中建一局、二局,空港七处,武汉市建一公司、市政二公司和机械化公司,铁五局、十一局以及黄石建总等数十家施工单位,分别承担工程任务;选定武汉市重点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承担工程监理;联系市建筑、市政质监站和省建筑检测中心等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和核验。至此,天河机场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只待工程开工。

实施建设和组织会战

1990 年10 24 日,国家计委批准天河机场工程开工,列为“八五”重点项目。1216日,机场开工典礼隆重举行。典礼由副市长、机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王守海主持,市长赵宝江致辞,中国民航局基建司司长刘生乐和日本海外协力基金驻京办代表青晴海发言祝贺。各界人士和参建单位员工数百人参加典礼。笔者作为市建委工作人员,有幸在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还得到一份简朴而有特别意义的“星球”模型纪念品并收藏至今。

典礼甫一结束,现场机械轰鸣,中建二局、空港七处和武汉市政机械化公司承担的飞行区土方工程正式开工。

计划管理是机场建设的“龙头”。机场办按照市政府1993年建成机场的总目标,以场道和航站楼工程为主导,精心编制网络计划,作为控制建设进度的依据。目标管理小组将网络计划所列项目按工期、质量分解成管理目标,与参建施工单位签订责任状,严格考核,奖罚兑现。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机场办结合国家正在推行的建设监理制度,成立建设监理处,制定“天河机场建设工程监理细则”,指导、督促监理单位,共同对勘测、设计、招标、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和重要材料设备,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理,从而有效克服了重施工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使工程进度按计划,质量达标准。

土方施工直接关系和影响场道和土建工程进度。1991年春,正当土方施工全力推进之时。天河地区遭遇多年少见的连阴雨,接着又是几个月的干旱;而这里的土质为膨胀性粘土,特点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雨季泥泞施工机械打滑,站立不稳行进困难;旱季地表坚硬,施工机械推挖不动。机场办干部深入一线与施工单位员工一起克难攻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埋头苦干打硬仗,如期完成45.4万方土方任务,为场道、土建施工打下基础。

航站楼是机场主体工程之一,由市建一公司承建,199121日动工。自此,航站、航管、气象、场道等25个子项工程施工全面启动。

场道二灰土下基层施工在武汉地区属首次,没有完整的工艺可循,成为施工难题,经多次实验仍不符合规范标准,施工单位一筹莫展,十分着急。监理处负责人就到现场与施工单位一起分析原因,邀请市政工程学会专家来作技术指导,反复取样实验,终于成功掌握了最佳含水量和配比,摸索出“三筛”“机拌”“五检测”的工艺方法,确保了二灰土下基层施工质量。这只是机场建设诸多技术攻关的一例。

1992 年初,正当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加紧推进之际,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中央批准武汉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省委、省政府亦确定以武汉为龙头的湖北经济发展战略。为适应扩大对外开放,发挥武汉地理区位优势,同时吸取国内有的机场刚建成投入运行就申请扩建的教训,机场建设领导小组于917 日召开会议,决定把天河机场建成国际机场。为此,将机场跑道长度由3000 米延长到3400米并预留200米,跑道宽由45米扩宽至60米,平行滑行道道肩由7.5米加宽为10.5米,跑道、滑行道、站坪厚度由3034厘米增至3438厘米,以满足波音747400型飞机全载起降技术要求。此外,站坪宽度向主跑道一侧增加65米即扩大3.5万平方米,停机坪增加6.65万平方米,航站楼候机厅增加800 平方米,增设了3座登机桥机位。经过两年建设施工,26个大项全部开工,飞行区主跑道、滑行道和航站楼、航管楼(包括53米高的塔楼)土建以及供水、供油工程等基本完成,天河机场初具规模。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指挥部根据不同时段的任务要求,先后组织了三次卓有成效的会战。一是建设初期突击土方工程会战,为后续土建施工赢得了时间。二是1993年夏突击土建工程会战,80多个施工单位上万名员工战高温,斗酷暑,夜以继日辛勤劳动。市领导来慰问时,看到热火朝天的大干场面,不禁动情地说:“你们这才是干社会主义啊!”经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按期完成了航站、航管、气象楼、雷达站、机场办公楼和生活区楼群等共计16.8 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三是同年秋冬突击通讯、导航、气象、雷达等设备安装调试会战,组织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和民航、外国专家(进口设备国厂商所派)共同奋战确保工期,使机场工程初验校飞如期进行,实现了3年建成机场的目标。

1993年1229日,举行天河机场建成校飞仪式。南航一架波音737飞机,在机场3400 米跑道进行NDB 导航设备校飞起降,获得圆满成功。

1994年1226日至28日,在前一段全面整改、自验、复验的基础上,天河机场工程国家验收委员会对机场进行总验收,106个单项工程中63个评为优良,其余为合格,具备通航条件,同意交付使用。认为天河机场无论是工程质量还是建设标准,都堪称国内一流水平。29日,中国民航总局颁发武汉天河机场使用许可证。同日下午,南航一架波音737 客机满载乘客从北京起飞,15 15 分平稳降落天河机场,随后举行了天河机场首航仪式。

1995年415日,天河机场正式通航营运。同期,为机场配套的全封闭、高等级专用道路建成投入使用,全长17.8公里,路幅宽24米,设计时速100公里,日通行能力3.5万辆机动车。

2000年11月,中国民航总局确定:天河机场为国际机场。

天河机场建设,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邓小平同志199012 7 日为武汉机场题写场名。江泽民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先后来工地视察,建设者备受鼓舞。

项目筹资与利用外资

天河机场建设工程宏伟、投资巨大,能在短短三年里顺利完成,除了中央和省里大力支持外,更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气候和利用外资的大政策。

机场建设(一期工程)最初(1989 年)概算投资为3.4亿元,后来由于工程内容调增、材料设备涨价和外资日元汇率变化等原因,1991年调整为6.55 亿元,1994年再次调整为10.55亿元,最终实际总投资为13.07亿元,建设期内平均每年投入34亿元;而这一时期,武汉市的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亿元上下,财政收入为30亿元左右,城建资金还不足2亿元。显然,单靠城市财力兴建天河机场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何况同期还有汉口新火车站、长江二桥等多项大工程在建。机场建设总投资13.07亿元中,国家民航出资3.6245亿元,武汉地方筹资1.15亿元(包括省里按全省4000万人每人1 元支持4000万元),其余都是依靠引进利用外资解决的。外资在总投资中占比约为60%。巨额外资助力机场建设的支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机场办成立外贷处,十几人专班担负利用外资工作。

机场建设利用外资,包括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

直接利用外资,为引进港资(视同外资)。根据香港新世界集团与武汉市政府达成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意向,机场建设指挥部与新世界集团签订协议,新世界集团投资3.5亿元,由指挥部安排使用。港资回报按约定逐年偿付。新世界集团还全额投资机场专用道路工程4.5亿元,成立机场路发展公司,通过收取机动车通行费来还本付息。

间接利用外资,为利用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即日元贷款)。在国家计委、外经贸部和建设部支持下,天河机场作为第三批日元贷款项目,计划利用62.29亿日元,实际使用5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 亿多元)。日元贷款是一种带有援助性质的政府间贷款,由国家统借,地方使用并负责还款;贷款期30 年,前10年为宽限期只付息不还本,利率2.5%,有利减轻用款项目单位还贷负担。按照规定,日元贷款只能通过国际公开招标,用于采购“合格货源国”商家提供的材料设备和服务。外贷处在配合完成外资转贷和申办各种审批手续的基础上,先后与美、英、法、日、意、韩等十几个国家(地区)的上百家投标厂商接触洽谈,成功签订合同84 项,采购九十年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场专用设备、仪器仪表7000余台(套),车辆140 多台以及大量建材,不仅满足了机场工程所需,而且提高了建设水平。如航管楼塔楼内安装的通讯导航技术设备,都是当时国际最先进的。

武汉天河机场(一期工程)按期胜利建成,成为我国航空运输网中的重要枢纽,使民航机场和航线布局更趋合理,不仅有利于民航业发展,也对中部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为武汉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武汉,架设了更为宽广的桥梁。

机场正式通航营运后的20多年间,由于业务增长需要,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扩建。200412月至20084 月完成二期工程,20136月至20178月完成三期工程,拥有了3座航站楼。

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

2023年6月开建第三跑道,建成后有望成为全国第七个拥有三条跑道的机场。飞行区等级早已由4E 级上升为最高等级4F级,可以起降各种大型客机和空客A380特大型客机。旅客吞吐量2009年突破1000万人次,2016年突破2000万人次,2019年达2715万人次。拥有国内外航线170多条,通航城市国内72个、国际(地区)47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机场,是我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2023625日,中国民航局批复天河机场“扩容”,高峰小时航班时刻容量从42架次提升为55架次。日均航班上限从700 架次增至1000 架次,航班时刻容量成为中部第一,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作者张智海,原武汉市城建委副巡视员,19881998 年任对外经济管理处处长)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2023年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