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遇见东湖

录入时间: 2024-05-20      浏览:52

苏卓林

(一)

先月亭,风雨雪在水一方

我曾在三月来到这里。

细雨滋润的柳叶,青翠透明,微风中轻轻摇摆,扫过湖面,荡起一圈圈的涟漪,向远处漾去。

一个撑着橙色大伞的行人,倾身前行,抵着风雨,走过绿意盎然的长堤,走进春天里。

雪落江城,我站立亭前。

大湖对面,武大狮子山上老图书馆隐现,像是画家点了一笔水墨,勾勒的江山图卷。

银装素裹,雪,隔绝了一个城市的喧嚣,让心安静下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座亭子取名“先月亭”,来自北宋诗人苏麟的此句诗作。它独立湖中,依靠一条长堤与陆地相连,犹如湖畔盛开的莲花,似婀娜女子,素然淡定,在水一方。

先月亭,位于东湖公园听涛景区南侧,建筑高约10米,底径 13.6米,建于1950年,八角重檐,红柱碧瓦,钢筋水泥仿木石结构。


而东湖公园听涛景区,曾叫作“海光农圃”,是个私家花园,属于中国现代著名爱国银行家周苍柏所有。周苍柏的女儿周小燕,是歌唱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之莺”。他的儿子周德佑,为抗日宣传早早献出年轻生命。

1949年,“海光农圃”被周苍柏献给国家,为后来东湖公园的修建奠定了基础。据说,当时首先修建的,就是先月亭。

可以想象一下。月从湖面升起,银光如泻。凉风拂面,涛拍堤岸,空中明月与湖中投影相映争辉。

而人置身于小小“岛屿”、飞檐叠翠的亭子里,听涛赏月,是多么美妙的一种体验。

(二)

行吟阁,遇到自己的屈原

班固说屈原“露才扬己”,多与他人不和。还认为《离骚》中描写的是“虚无之语”,“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屈原“忿怼不容,沈江而死”,是感情用事,不会明哲保身,堪为“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

与他的评价不同,他的前辈司马迁则对屈原高度赞扬。“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所以,“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在此之前,还有贾谊的《吊屈原赋》。贾谊认为屈原投江可惜了,应该“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观鱼,庄子感叹,“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不同意了,反驳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一笑,“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世界上的每一个判断、评价,都是在一定的审美取向里做出的,规则、标准在于环境,更是在于内心主观的接受。

公元前278年,屈原投入汨罗江,从此,他就不再是他自己。

屈原是一个人,是一本《离骚》,是一句天问,是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屈原还是一段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一个节日,是一段绑在孩童手腕上可以辟邪的五色绳子。

心中是什么,我们就看到什么。当我们谈论起屈原的时候,这个“屈原”已经不是历史上那个有血有肉的男子,也不是文本中行吟“香草美人”的诗人。

我们定义的,是一个心中的象征意向,甚至,这个意向模糊的面孔,就属于我们自己。

“去故都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江是长江,夏是夏水(汉江)。《九章·哀郢》里记录了屈原流亡的路线,两千多年前的长江与汉江一带,留下了诗人踉跄的足迹。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行吟阁,这座取名于《楚辞·渔父》的方形三层楼阁,为纪念屈原而建,位于东湖公园听涛景区,自修建以来,一直是东湖风景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地标。

(三)

楚天台,楚王当年好细腰

公元前506年,楚国被吴国轮番袭扰6年之后,两国大战于柏举。吴军连闯三关,很快攻入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一路仓皇西逃,最后流亡随国。

混乱之中,有位楚国大臣叫蒙谷,他得知国君已出逃,反复思量过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独自奔回郢都。

“若有孤,楚国社稷其庶几乎。”蒙谷认为,战后如果侥幸存有楚王血裔,复国就有希望。

回到郢都的蒙谷,想尽办法偷溜进宫殿,将楚国法律《离次之典》背了出来,迅速乘船从江上逃离,辗转去到云梦。

公元前505年,楚国借兵秦国,败吴国于沂;再加上吴国后院起火,外有越国进犯,内有夫概企图夺取王位,吴王阖闾只好收兵东归,离开楚地。

楚昭王回归郢都,楚国得以复国,但经此大乱,国家元气大伤。官员无法可依,百姓无法可守。战后的楚国,一片混乱。

这时候,蒙谷及时归来,将完好如初的《离次之典》献出。于是,诸事有法可依,国家秩序很快恢复,百姓生活也逐渐规律。

这个故事,是在约一百五十年后,楚臣莫敖子华给当时的国君楚威王讲述的。除了蒙谷,莫敖子华还提到了楚国历史上另外四位大臣——令尹子文、叶公子高、莫敖大心和棼冒勃苏。

五位大臣,个个高风亮节,忠义血性,都有其让人景仰的品性。

“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听罢,楚威王唯有一声叹息。

莫敖子华换个角度劝进。

楚昭王之前的楚灵王,有个癖好,喜欢细腰。于是乎,楚国不少人,从士大夫到民众,纷纷节食以细腰,一个个被饿得头昏眼花,无法正常站立行走。

公元前535年,楚灵王修建章华台,“举国营之,数年乃成”,“台高10丈,基广15丈”,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台”。

细腰的女子,摆弄婀娜的身姿,在章华台里翩翩起舞,深受楚灵王喜欢。带来的后果,就是更多宫女效仿,她们节食忍饿,以求细腰,期待得到君主的赏识。所以,章华台又被后人称为“细腰宫”。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属对与领导,总是迎合居多。“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晋公好恶衣,朝中尽褴褛。”

莫敖子华认为,不能被动的依靠运气,人才的造就不是偶然的,如果楚威王想得到像五位前贤一样的能臣,需要多花工夫去引导。

两千多年过去了,章华台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倒是在东湖之滨,与蒙谷隐居地同名的“磨山”,第二主峰之上,建造起来一座高35.26米的楚天台。登临此处,可以聆听编钟古乐,观赏复原楚舞,还可以鸟瞰东湖全景。据说,这座楚天台就是仿造章华台的形制而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来源:《武汉印象2020·散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