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苏恒泰,延续城市根脉

录入时间: 2023-08-07      浏览:248

苏峰

“苏恒泰”伞店,1861年在汉口汉正街创立,“恒泰”取长久安康之意,既指产品结实耐用,又指护佑顾客通达四方。从1928年在湖北省第一次国货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到2015年赠送来华访问的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夫妇,再到2021年认定为“湖北省老字号”,它已传承160多年了。

苏恒泰油纸伞以优质耐用著称,相传向伞面投以石子,伞面竟能将石子弹回。过去在汉川、钟祥、沔阳一带,凡有闺女出嫁置办嫁奁,必不可少要定购苏恒泰红、蓝油纸伞各一把,以示红男绿女、子孙开枝散叶,蕴含家族繁茂、婚姻美满长久之祝愿。

这一切,是从我高祖父开始的。

苏恒泰的掌柜——一人打了个码头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我的高祖父苏文受服兵役多年,因伤退役回到湖南长沙县东乡石门坎老家,却发现祖业已被豪绅霸占。他变卖家产也没打赢官司,一气之下携妻远走他乡,来到汉口集稼嘴以修伞为生,因手艺好价格公道渐受欢迎。

同治三年(1864年),高祖父便在汉口山陕会馆关帝庙旁的魁斗巷,购置小板铺门面一间,起名“苏恒泰伞店”,开始制售油纸伞。他吸收修伞时见过的各式伞的长处,使之集优荟萃,打破了以地域划分油纸伞品种的局限,为日后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品牌打下了扎实基础。

随着口碑的积累传播,销量不断增长,高祖父常去码头提取订购的竹子、纸张和桐油等原材料,引起码头一个把头眼红。他声称哪怕一张纸,也要由他安排搬运工才能上岸,借此强收高额的力资费。高祖父认为把头是在勒索自己,血气上涌与把头争辩起来,表示自己能拿的货不需要额外付费,但把头平时欺负人惯了,根本不由分说,喊来打手想教训人。

高祖父自幼习武,又多年在战场出生入死,根本不把这小场面放在眼里,三两下就将几个地痞打趴下了。把总见状不妙,迅速召集所有搬运工来抓高祖父。据说,那天高祖父血性迸发,不畏强暴,一个人徒手夺了40根扁担。

此后,汉正街宝庆码头一带,便流传一句歇后语:“苏恒泰的掌柜——一人打了个码头”,形容好汉不惧江湖,敢与恶势力斗争。但由于积劳成疾,又一直有军旅伤痛在身,高祖父不幸早逝,时年40余岁。

苏恒泰的伞——不用撑

那时正赶上同光中兴,伞店的业务欣欣向荣,家业不断做大。长沙购置的水田,湘潭喇叭街的伞厂、江夏的鱼塘、武昌的门店都需要人出面经营。

为此,老娭毑(老祖母,湖南方言称呼奶奶为娭毑)将我15岁的曾祖父苏云生(字吉云)立为掌柜。曾祖父可谓真正的高富帅、富二代,可惜他身体一直不好,不能专心经营伞店,一切全凭老娭毑作主打理。老娭毑出身浙江余杭制伞世家,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嫁给了前去平乱的高祖父。

一年春夏,天旱少雨,雨伞卖不动,伞店流动资金紧张,工资都快发不出来。老娭毑要曾祖父想办法多卖点伞,曾祖父只想敷衍一下,随口让师傅们在店门外制作浸柿漆的琢伞,招徕顾客。这么热的天在烈日下做事,师傅们觉得是东家把亏他们吃,便想让东家也吃点亏,就在店门口磨洋工,反复往伞面上浸柿漆,以此耗损东家的原料。

一晃到了发工资的时候,曾祖父就让师傅们拿自己做的伞去卖了抵工资,哪知师傅们走到半路,伞就被人拦下买空了。原来,这批产品伞面紧实,油厚质坚,晶莹透亮,敲击时发出犹如鼓面的嘭嘭声,掂在手里比平时更有分量。这一来,又引得顾客纷纷登门求购,原本积压的伞销售一空,这也是苏恒泰后来的秘密武器——“苏恒泰浸油琢伞的由来。

苏恒泰的伞油上得多,就比别家的伞重一些,汉正街又流传一句歇后语苏恒泰的伞——不用撑。这个字一语双关,既有一掂就知重量而不用秤称,也有不用开伞验货就知好坏的意思。

而且,由于柿漆越浸颜色越深,内含的单宁成分可防紫外线,琢伞在晴天也有市场需求。此外,反复涂抹柿漆而堆积形成的膜层,又大幅提升了整体牢固度,传言一人遇上楼房失火,情急之中抓起一把油纸伞,从楼上跳下来毫发无损。众人称奇,围拢一看原是苏恒泰的伞,一传十,十传百,口碑更好。

但产柿季节短,柿漆制作周期长,还需人工反复晾干涂抹,导致琢伞成本很高,可顾客就是喜欢专挑此伞。曾祖父便打开思路,在每十把行货伞中,加一把琢货而不加价,有幸买到的顾客犹如中奖一般喜笑颜开。

苏恒泰的品牌——走向海外

然而,曾祖父因长年患病也不幸早逝。在他患病后期无法管理伞店时,老娭毑便将她的孙子、也就是我爷爷苏荫泉,从长沙老家接来汉口。老娭毑培养接班人很有经验,而爷爷也勤勉有加,日后就是他在纷乱年代里,将苏恒泰这个品牌推向了“中国名伞”的顶峰。

爷爷苏荫泉(字啟贤),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于长沙县东乡石门坎,16岁来汉口学习制伞全套工艺,19岁时老娭毑认为他可以接班了,便拿出银子请人带他在武汉三镇吃酒听戏喝茶见世面,刚刚开业的新市场、赛马场等一一光顾。连续游乐三个月后,老娭毑见爷爷对玩乐感到倦怠,便问爷爷还想玩吗?爷爷当即回答:“世面已经见过了,不想再玩了,想帮家里做事情。”

在老娭毑的主持下,爷爷18岁便成家。奶奶叫欧阳啟芳,家住汉阳南岸嘴,籍贯湖南益阳,家里开作坊加工伞轱辘、伞柄等木构件。

爷爷亲历了中国近代外忧内患的动荡,见证了无数企业的兴衰沉浮。他悟到,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家本身的素质,因此他坚持读书学习,阅读进步报刊。他生活艰苦朴素,常年一身对襟短衫和一双布鞋,从来不穿西装皮鞋。他不抽烟,不喝酒,只在每年春节陪师傅们打几圈麻将,然后故意把面前的银元输完后离场。

爷爷不断创新生产方式,将制伞工序改为流水线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他不断研发新工艺,改良原材料,终于将苏恒泰油纸伞打造成湖南湖北两省制售,年产销20万把,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民族工业品牌,南至暹罗马六甲,西至东欧土耳其,北至朝鲜都拥有忠实客户。1935年出版的《近代中国实业通志》中,记录了苏恒泰油纸伞的出口情况及各品种的销售价格。

苏恒泰的往事——动荡年代的艰辛

2016年暑假,一个老街坊在展会上见到“苏恒泰”,便告知她住在十堰的老姐姐吴婆婆。吴婆婆81岁了,回汉与家人相聚时邀请我见面,亲切讲述她童年与苏恒泰的往事。她家住苏恒泰隔壁,我也依稀记得小时候见过她,我家长辈叫她“熹熹”。

吴婆婆说她是家中长女,家境贫穷勉强维持她上学,但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而是替家里加工5把伞架——将伞架撑开,在边沿绕上纱线,以备后续裱褙纸伞衣。绕好的伞架,可以拿去苏恒泰换回1角5分钱,作为她一天的生活费。遇上淡季,没有这样的加工活可做,她第二天便没法过早,常饿肚子上学。这情景只要被我爷爷看见,都会塞她两角钱,跟她说:“熹熹,莫怕咧,好好读书,读好书以后就不会挨饿了。”后来,她确实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工程师。

熹熹父亲吴师傅也是湖南人,也以做伞为生,但由于店小而无力完成最后一道工艺——熬桐油。她说,一来,此手艺不外传,并且传男不传女;二来,就算是熬桐油的老师傅,也会因气候变化或几秒钟的疏忽而熬出废品,可小店是承担不了一大锅损失的。所以,她家以加工伞骨架为主,可淡季吴师傅总是唉声叹气。这时,我爷爷便会跟他说:“照着我们的伞骨架样子做,挑好的晚上送店里面来。”

谁料想,就是这小小伞骨架,引发了一场大风波。日据时期,日寇设卡检查货物,断绝一切资源流向后方。一年春夏,正是雨伞交易旺季,突然一批伪军封锁街道,包围伞店,声称检查出境货物时,发现一批苏恒泰伞杆中夹带有子弹,必须带走店子所有人审查。

这时爷爷也不慌张,与伪军队长交涉说,就算走私弹药也不会用这大个店铺来冒险,一定是有人栽赃陷害。队长也知道我爷爷在汉正街的威望,于是仔细检查扣押的那一批伞,发现只有盖了“吴恒兴”章子的,也就是熹熹家加工的伞里面才有子弹,便将吴师傅押走,关入南京路口大孚银行地下金库改建的水牢拷打审问,借机敲诈勒索。我爷爷拿出一大笔钱周旋,才终于将吴师傅营救回来,他的胸膛已经被打开了花。

不久,日本人投降了,可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物价疯涨。爷爷每天下午都急着将上午卖的货款法币,想方设法换成物料,不然钞票隔夜就会贬值。

1948年底临近过年时,有几个人自称稽查队来店搜查,带队的姓陶,说:“接线报,你们伞店私卖烟土,现来核查。”他们一边装模作样地搜查,一边拿出备好的鸦片扔在柜台内,再假装高喊搜查到烟土,不由分说将在店里的我奶奶绑走。

爷爷回来后,几经辗转才打听到所谓稽查队是从武昌过来的,便委托在洪帮有较高地位的街坊杨包(诨名)出面周旋,最后付出500银元(约普通工人的8年薪水)的代价,才将奶奶赎回。

苏恒泰的未来——传递百姓共情

这些年来,我代表苏恒泰参加展会活动时,经常遇见一些老者,他们一边看伞摸伞,一边喃喃自语:“我小时候看见你家伞铺晒伞,一片一片的,我就在里面穿来穿去地玩,师傅就出来赶我们。”“我小时候家里穷,我们小伢有把破油纸伞打都不错了,哪个伢打把没有破的油纸伞上学,那就是条件蛮好的屋里。”

这一刻,老人们的思绪穿越回了童年,而我读到的是纯真和困窘。当老人们放下伞转身慢慢离去时,留给我的是震惊,油纸伞竟如时光宝盒一般,让我看到一个个佝偻的身躯,也曾是翩翩年少的模样。我突然感悟到,或许传递这份共情,才是传承这把油纸伞最重的分量。

进入新世纪,作为第五代传人,我们兄弟三人分工合作,恢复了濒临失传的部分手艺,延续了原材料的生产供应。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鼓励创新发展。苏恒泰赢得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先后在硚口古田四路江城一号文创园、东西湖慈惠街紫藤文化村,建立了展示研发基地。

苏恒泰第五代传人苏峰检查油纸伞

苏恒泰油纸伞,2014年被武汉市旅游局认定为“武汉礼物”,2015年作为特别礼物赠给访问我国的比利时国王菲利普、王后马蒂尔,2017年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本人,也荣幸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个半世纪以来,苏恒泰承载了这座城市太多的记忆。如今,苏恒泰油纸伞作品,由湖北省档案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永久收藏。但它的存在,它的传承,它的发展,更多是为了印证一座楚地之城的崛起,延续这座城市的根脉。

(作者苏峰,苏恒泰第五代传承人,硚口区政协常委,武汉市民间工艺大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