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武汉国漆:老字号新传奇

录入时间: 2023-09-19      浏览:160

余继先(口述)  吴红云(整理)

“好漆清如油,宝光照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诸君可知此为何物?此乃素有“涂料之王”美称的生漆。

生漆亦称国漆、大漆、土漆,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特产,是漆树韧皮分泌的粘稠性液体,经人工采割而得的一种天然涂料,品质优良。从发掘的文物看,生漆在我国使用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之遥。唐宋时期,国漆生产技艺和器具,更是传到了日本、朝鲜及更远的国度。

我国生漆主要产地是云、贵、川、陕、鄂五省,汉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为我国生漆集散中心,吸引了不少漆商汇聚于此。汉口第一家漆铺“简启祥”,就开创于清光绪年间。1956年经公私合营,以“简启祥”为主体组建中国国漆精制厂,为现今首批省市老字号——武汉市国漆有限公司的前身。

我自1968年到国漆厂当工人,1972年任制漆车间主任,1975年任技术副厂长、厂长,至2017年退休,历经半个多世纪。其间,从深入产区采购、检测生漆原料到精制研发应用,再到市场服务,从陌生到了解,由喜欢至酷爱,经历了厂址的两次变迁,见证了公司的发展壮大,也深刻领略到千年国漆精制技艺的匠心传承。

汉口第一家漆铺“简启祥”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代非物质文化中,漆器工艺和丝绸、瓷器一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秦始皇陪葬的兵马俑中的彩俑,到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棺木、漆器工艺品,均为国漆涂饰,千年不腐,光亮如新。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碗,上面残存的漆皮依然富有光泽,令人赞叹不已。

历史上,汉口作为国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的中心,店铺众多,集中在汉正街到大智路一带,属于汉口最繁华的商业地段。每年四季度至次年一季度,大量的漆商都会来到汉口,交易十分繁忙。汉口漆商分漆行、漆庄、漆号三种,漆行范围最大,其中最早开业的“简启祥”即为声名较著、生意做得很大的漆行。

“简启祥”创始人简启祥为江西高安人。简家世代以生漆为生,从清朝末年简启祥的父亲开始,就从事生漆熟油制作与经营,常年往返于汉口与高安两地。到简启祥已积蓄了一定资本,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汉口开办“简启祥”,原址在现黄陂街一带,最初主要以代客买卖生漆为主,除转手国内市场,主要对外出口,与日本东益洋行贸易密切,专向大阪、静冈、名古屋等地输送生漆,业务非常发达。

那时候,生漆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无论国内国外,都有广阔的市场。据《日本生漆业百年史》记载的“中国生漆输入统计”,从1890年约为29 吨到1935年1210吨,生漆成为我国重要出口创汇物资之一。其间也是汉口生漆业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经营生漆的漆铺达20多家。

在生漆输出方面,汉口在全国占据着重要地位,与上海并称为“中国生漆输出国内外及分布国内各市场之总枢纽”。据查,1935年中国生漆产量约5万担,汉口生漆成交量约3.5万担,输出量约2万担,贸易集散中心的称谓名不虚传。

简家因为世代从事生漆经营,开店时间也早,对生漆质量的把握有自己的经验,所以生意越做越大。在抗战前的20多年间,在全国各省的生漆产地都设有漆庄收购生漆,加上又直接对日本洋行出口,同时运往上海、苏州、杭州、福州、北京等地批发出售,并兼营门市。每年出售的生漆大概有一千多担,每担均价合银100两,每年的收入非常可观。因店大资本雄厚,生漆直接由产地而来,既批发又零售,加上重质量、讲信誉,在湖北农村很有名望。

公私合营组建国漆厂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生漆停止对日本出口,加之武汉沦陷后生漆货源隔断,生意萧条,不少漆店被迫收缩。1944年武汉又连遭轰炸,黄陂街漆店被炸者有9 家之多,简启祥也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简启祥等才在民族路(万年街口)勉强重新开业,数量不到抗战前的一半,资金大为削弱,业务被迫缩减,再也没有出现昔日盛况。

1947年简启祥漆店的商业登记证

1949年武汉解放,漆店大部分转入国营化工油漆业和土产出口公司。虽然生漆店增加到14家,但化学漆店则由抗战前的5家发展到15家,数量上首次超过生漆店,意味着涂料市场逐渐发生质的改变。

为了开源,简启祥除了经营生漆业务,又入股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有不少股息分红,得以逐步发展起来。

1956年,简启祥响应国家号召,与刘祥泰”“刘协泰12家较大的漆铺,组建了武汉市唯一一家公私合营中国国漆精制厂。

新的国漆厂,在经营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漆店多侧重生漆原料出口和简单分散的生漆加工。随着社会发展、各地技术交流以及人们的涂装需求,精制国漆加工与销售成为国漆厂的主营业务,制作技艺也转为工厂化专业加工精制。

公私合营促进了精制国漆技术的共享,各家的技术基本能不保留地汇集到工厂,取长补短,优胜劣汰,使精制国漆技术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曾经享誉全国的退光漆、赛霞漆等精制工艺得以复兴,品种也逐渐增多。加上那个时代年轻人结婚时兴打家具,多使用生漆,购买需要排队,想多买一些甚至还要批条子。由于生漆原料生长周期长、产量低,制作又为纯手工,工艺繁杂耗时长,所以供不应求,排长队一漆难求的场面十分常见。

担纲制定国漆技术标准

1963年,国漆商店划归市土产公司油料批发部直接领导,工厂更名为武汉市土产公司国漆厂,但经济性质未变,仍为公私合营。有了归口部门的统一管理,工厂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按时、按质、按量进行生产,避免了盲目生产造成的产品积压变质。

1970年,因场地限制,工厂由民族路搬迁至丹水池岔马路,面积10余亩,设施和设备都得到更新发展。1972年,生产规模扩大,职工人数增加,成为独立核算单位后,又变更为武汉市国漆厂。

作为一家制造企业,国漆厂对“技术为王”“人才第一”有较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升品质,十分注重对生漆原料的选择,也十分注重加强海内外行业间的技术交流。1970年,日本东京大学熊野教授慕名而来,专程进行技术交流,这也反映了国漆厂在那个时代的影响力。1974年,省标准局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生漆原料考察调研,我代表厂里同武汉大学及省科技、外贸、土产等部门的有关人士,前往宜昌、恩施生漆产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现场全面学习了解漆树栽培、采割及检测各个程序,并将所学与厂内同事交流探究,增进了对国漆精制工艺流程细节的把握,促使该项技艺日臻成熟。

在大力发展传统国漆技艺的同时,国漆厂也积极实施产品创新。1980年代,我们以生漆为主要原料生产的T09-17漆酚环氧防腐漆,用于上海宝钢钢烟囱内壁,在温度达150℃、烟气内含SO2为300PPM的环境中使用,性能优于日本同类涂料ACT-150烟囱漆,不仅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而且填补了国内钢烟囱内壁防腐涂料的空白,为当年宝钢一期工程施工科技成果之一,也为国漆厂此后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同时极其注重人才的培养,经常选派骨干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化工机械培训班、武汉市化工工程培训班进行半脱产学习深造,不断给员工创造机会到武汉大学、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相关实验室学习。深入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使人才技术力量得到很大提升。1987年,我荣幸被聘为商业部生漆质量评审成员。1989年,以我为主编制定的“武汉国漆产品技术标准”荣获武汉市科技进步奖,其标准为同行业中率先实施的技术标准,这对国漆厂发展可谓跨越式提升。该标准的实施,有效改变了生漆行业的无序状态,也使我们能以过硬的本领有效应对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

在“标准”的指导下,大家深入切磋交流,在吸收历代制漆艺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国漆精制技艺制作的工序要领,对于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勇敢突围实现转型跨越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漆厂又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主要有四:一、制作完全靠手工,技艺复杂,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却不高;二、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都是师徒相传承自行摸索经验,生漆产品品质良莠不齐,极大束缚了生漆行业的发展;三、有时为了赶工,注重产量没能很好地把控质量,而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种、品质需求越来越高,常收到用户对花色质量提出的改进意见;四、受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化学漆的冲击,生漆产品的市场逐渐萎缩。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新兴化学漆在色彩、施工、价格方面的优势,深受消费者青睐,很快“抢占”了民用涂料市场,国漆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占。全国从事国漆生产的三家国营厂家中,上海国漆厂、福州造漆厂先后解散,仅剩我们武汉国漆厂一家苦撑,生存岌岌可危。

大浪淘沙,逆水行舟,我们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勇敢选择突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转型,无论是体制上还是经营方式上,都迈出了探寻的步伐,也取得了卓越成效。

2002年7月,国漆厂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了武汉市国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11.9万元。2005年元月中旬,因政府土地储备需要,工厂整体搬迁到东西湖新沟镇,占地22.3亩。改制后,公司实施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制度,生产设施和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面对新兴涂料的市场冲击,我们深知,单纯以价格与之抗衡是绝对行不通的,只能另谋出路。公司积极转变经营思路,自筹资金、广聚人才,建立了现代化的实验楼,配置了齐全的涂料试验仪器,有计划开展生漆产品的创新和改造,在继续加大传统精制国漆生产与销售的同时,开始尝试以生漆为原料,大力开发改性漆酚防腐涂料,进军化学漆市场。

2002年,经全体技术人员多次实验攻关,公司以生漆为原料改性研发的“TE-15漆酚导静电防腐漆”面世,并以优异的耐腐蚀性能,被国家经贸委审定为“国家级新产品”。2004年,公司进军大庆、新疆等油田管道漆市场,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此后,公司进一步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和创新步伐,所研发生产的多项改性生漆防腐产品以其优异的耐酸碱盐、耐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化高温输油管道防腐,获多项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2007年公司经市科技局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2014年又相继认定为首批武汉、湖北老字号。以传统生漆为原料开发漆酚系列改性漆,不仅使公司经受住了化学漆的冲击,而且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

漆酚化学漆市场的打开,为传统国漆技艺的保留与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在开拓新市场的同时,传统国漆精制技艺的创新,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13年,公司成功设计制造的生漆精制搅拌机,运用现代机械工艺,代替了传统繁重的体力操作程序,使生产工艺、产品品质得到极大提升,精制国漆实现了批量生产。这项发明,当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型专利证书”。

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传统国漆及漆酚改性产品的研发力度,共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其中“漆酚硅耐高温液体防腐漆”“一种户外用改性漆酚防腐漆及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有效保护了公司知识产权,极大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2019年公司获批“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老字号的生存密码和内在基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环保性能也越来越严苛。国家也大力倡导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公司顺时应势,立足自身优势,将传统国漆产品振兴作为重点项目,积极开发古建筑、园林、高档家具等传统国漆销售市场,大力研发生产贴近时代潮流的国漆文创产品,积极推动国漆老字号在新时代取得新发展。国漆作为天然环保涂料“近水楼台先得月”,必将以其先天优势,迎来市场爆发期。

岁序更迭,华章日新。六十余年发展之路,半个多世纪一路陪伴,是时代和岁月铸就了我与国漆深厚的情谊,是坚持在与时俱进中开拓创新成就了国漆公司的跨越发展。致力于传承发展国漆老字号,是责任,也是情怀。作为国漆厂的一员,我见证了国漆厂的变迁,也为它的发展感到自豪。我坚信,自带品牌基因的国漆老字号,能够秉持“日日新”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余继先,武汉市国漆厂原厂长、武汉市国漆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武汉国漆精制技艺”省级传承人;吴红云,武汉市国漆有限公司员工)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