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高洪太铜锣“一锤定音”

录入时间: 2023-10-20      浏览:157

朱汉桥(口述)  方三勤(整理)

响锣,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历史悠久,相传由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古代宫吏出巡“鸣锣开道”以示官威,民间广泛用于戏曲舞台,同时也是西洋交响乐团唯一必备的中国民族乐器。

武汉制锣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当时汉锣、金锣、风锣、苏锣并称全国“四大名锣”。1980年代,如果你去欣赏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会听到武汉“高洪太”铜锣的独有声响。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等著名乐团,演出用的铜锣,也都出自高洪太。

为梅兰芳剧团试制“虎音锣”

高洪太是武汉著名老字号,迄今已有百年铜响器制作历史。创始人名高青庵,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老家在黄陂高家河。高青庵12岁到汉口舅舅的锣店学艺,后因经营状况不好,舅舅打算卖掉锣店,他就找亲友借了一笔钱,盘下了锣店。

开始,高青庵在长堤街丁家巷口租房经营。1914年,他在长堤街262号正式挂出“高洪太铜响器店”招牌,这个日后传遍世界的老字号由此诞生。

“高洪太”源自高青庵和弟弟高太安的名字。按高家族谱,高青庵原名高章洪,高太安原名高章彩,而“洪”“太”两字较响亮,于是各取一字组合而成。起初兄弟俩一起经营,后因黄陂老家有事,高太安回去料理,担子落到高青庵一人肩上。

高洪太同许多老字号一样,采用前店后厂的格局。经过20多年苦心经营,高青庵的财力有很大增长,1936年前后在长堤街买了一幢大房子,扩大生产规模,能生产手锣、双光钹等铜响器30余种。那时没有机械全凭手工,生产工具主要是锤子和炉子。

1938年武汉沦陷,高洪太几乎陷入停顿,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逐渐恢复。同时期,武汉制作铜响器的还有“德昌生”“周洪大”“熊顺泰”等,竞争非常激烈。高洪太在竞争中发展壮大,靠的是高质量和高信誉。高青庵对原料铜、锡的要求极严,决不掺假。宁可产量低,也要精心制作,绝不因赶工而“萝卜快了不洗泥”。定好的价格,交货时一定按约交易。

高洪太不断试制新产品,创制“虎音锣”尤为人们津津乐道。1946年,高青庵接到上海分销店“老德泰”的老板居德隆来信,梅兰芳剧团的乐师希望能买到一种模拟虎啸声的锣,用以演出中呼应“老爷升堂”时衙役的呐喊,以增强演出效果。

高青庵令高徒高永运用大古锣加工改制。经高永运反复琢磨试制,终于改制成一种音质纯而“虎味”浓的新锣,适合京剧花脸行当的要求,梅兰芳剧团试用后深为满意。因此,“老德泰”将这种锣命名为“虎音锣”,高洪太名扬全国,在业界声望大增。

赠送波士顿交响乐团大抄锣

30多年来,高永运带领艺徒高永铨等人,特制和改制的各种铜响器达18种之多。他灵活运用正锤、反锤,轻锤、重锤,虚锤、实锤的独特技巧,因锣施锤,锤锤有章法,锤锤有变化,能准确定出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被剧团尊为一锤定音的制锣王。

1965年,全国第三次铜锣评比,高洪太手锣得了特等奖,虎音锣获一等奖。这样的评比后来举行多次,高洪太的成绩都位居前列。

1967年,高青庵中风于次年去世。高青庵的晚辈中,仍在高洪太的只唯有高永铨,因此成为第二代传人,主要负责定音。

1979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率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来中国访问,中央乐团决定赠送一面锣作为礼物。为此,高洪太制作出了一面直径一米的大抄锣。波士顿交响乐团在首都体育馆首演前,敲响了这面大抄锣,乍地一锤,顿时如猛虎下山大吼,随之啸音长鸣轰动全场。

从此,高洪太铜锣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一流锣厂。1985年,日本名古屋市长写信给武汉市市长,希望高洪太做一面世界最大的锣。15位师傅历时近10天,制成两面锣。1986417日,一面直径142厘米、重100多公斤的大抄锣,从武汉港发往名古屋,被名古屋市长取名武汉。另一面锣,一直陈列在高洪太。

 

高洪太铜锣

1980年代初,高永铨开始担任全国铜响器质量评比会总工艺质量检测组组长,由他起草制定了评比标准。去年,帮助我整理文稿的摄影师方三勤,在东西湖常青花园找到高永铨的儿子高建华。高建华收藏有父亲高永铨生前写的《锣响乐器生产工艺流程》《铜响乐器产品目录》《浅谈制锣》等手稿,还有2008年湖北省文化厅《命名高永铨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

比利时举办《武汉十二锣》云首演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高洪太由于坚持手工制作,保质而量少;加之经营不善,慢慢走向下坡路。

2000年高洪太改制,由一家房地产商收购,更名为“武汉洪发高洪太铜响乐器有限公司”,厂址迁至江夏区郑店街。

改制前我任副厂长,改制后任经理至今。公司目前有10多名师傅,平均年龄过了半百。其中两人为省、市级铜锣制作技艺传承人,尤其是陆国年成为高洪太第三代定音师,并在2014年评为湖北省“百名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师”。但公司总体上后继乏人,我们不能争老大了。

好在武汉“海平乐器”传承汉锣工艺,它的前身是黄陂高家河锣厂。早在1984年,高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长海,看到许多从高洪太退休的老师傅回乡,决定办一家锣厂,起初只能帮国营锣厂加工。但王长海懂经营、善言辞、肯吃苦,为了争取产品出口,他能在外贸公司门外等候一个多星期。他更能背着100多斤铜锣上火车,买不到坐票就站在角落,从东北到岭南,走遍大半个中国,终于打开了市场。

1987年,海平乐器迁址至黄陂甘棠镇,建立现代化工厂,并吸收更多世家锣匠加入。1992年创立“芳欧”商标,1998年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全面拓展国际业务,2003年在十几个国家注册“东声”商标,2013年汉锣制作技艺入选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 年“芳鸥”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有业内人士质疑,都是铜锣技艺,何以能两次入选非遗?况且非遗传承讲究“血脉渊源”,只有高洪太才是正统。非遗评选负责人王建军解释说:对于非遗而言,重要的是传下去,而非传给谁。“我们提倡社会传承,即同一个非遗项目可以有多个保护单位。”既不能否定高洪太铜锣的贡献,也要记录武汉铜锣的历史流变。“从目前来看,称作‘汉锣技艺’更为准确合适。”

海平乐器生产风锣、抄锣、包锣、云锣、奉锣、月光锣等品种,直径从10厘米至186厘米不等,拥有十几项专利,年产量300余吨、产值5000多万元。产品60%销往海外,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各国知名交响乐团选用。著名音乐家谭盾说:“我合作过的全球各大乐团,无一例外都在使用武汉大锣。”

2020年2月15日晚,在一个全球抗疫的特殊时刻,谭盾在比利时伊丽莎白音乐厅举办《武汉十二锣》云首演,运用“5G科技与灵魂拥抱”的思路,与世界各国音乐家齐奏中国锣。锣声蕴含对人类生命的赞美,寄托对武汉人民的祝福,表达对全国乃至世界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的崇高敬意。

我和海平乐器的现掌门人王志平,虽然担心两家的锣匠年龄偏大,但相信未来,也努力传承,不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让武汉铜锣发出的锣声更为响亮。

(作者朱汉桥,武汉高洪太铜响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方三勤,武汉市江汉区民政局二级调研员)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