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盛锡福帽子“冠盖华中”

录入时间: 2023-10-20      浏览:162

任炳环

武汉盛锡福地处天下闻名的汉正街,是全国盛锡福行业协会的八个理事单位之一,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帽业联合会议,2016年认定为“湖北老字号”。

创业:四十箱草辫来汉开分号

说起盛锡福,大家很容易想起那句“头戴盛锡福,脚踩内联升”。自创立以来,盛锡福历经风雨,用品质和信誉传承老字号招牌,成为有口皆碑的制帽专家。

盛锡福起源于天津。早在1911年,山东掖县人刘锡三与人合伙在天津估衣街租了一间门面,开设了一家“盛聚福”帽庄,制作销售草帽。合伙人故世后,刘锡三独资经营并扩大规模,将店名改为“盛锡福”。

刘锡三两次花巨资购进外国先进设备,重金聘请技师,从同业中挖取技术骨干,千方百计网罗人才,吸纳国内制帽工艺的绝招,借鉴国外制帽的先进技术。很快,盛锡福的帽子因做工精良、样式新颖、定价低廉成为畅销货,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销南洋,在制帽业脱颖而出。

难能可贵的是,刘锡三没有把盈利用于买房置地,而是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壮大自身产业、扩大帽子销路,开始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济南、青岛、徐州等地设立分号,所在处全是繁华闹市。各地分号除经销总号生产的帽子之外,还在当地组织作坊生产,以弥补总号产力的不足;同时搜集各地市场信息和技术情报,使盛锡福改进老产品、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同行。

汉口盛锡福就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1936年,刘锡三委派代理人刘志斋在汉口(现中山大道764号)开办了“天津盛锡福汉口发行所”,专营天津盛锡福的礼帽,也经营一些上海的帽子,附设洗帽和整烫帽子的业务。

1938年,日本人占领武汉,抢占了汉口发行所的店铺办洋行。盛锡福的员工只得一分为二,一部分由周宇帮带领到后方开办重庆发行所,一部分绕道香港回天津总号。

1939年,刘锡三想恢复汉口发行所,问天津盛锡福的店员谁愿去,彭锡良毛遂自荐,便拨了他四十箱草辫(制帽衬料)做本钱。彭锡良来到汉口,将四十箱草辫卖掉,在汉正街(当时属难民区)石码头买了品芳照相馆的一块空地,盖起了两层楼房,专门经营帽子。1945年日本投降后,盛锡福收回了中山大道店铺,1946年开业维持经营。

新生:一天有一万多人买帽子

1949年武汉解放,盛锡福成立民主管理小组,组长彭锡良,副组长赵元凯,员工只有20人,没有生产车间。1951年,因礼帽生意不好做,才正式设立车间,生产工人帽和便帽。车间设在中山大道店铺的四楼,总共只有6台缝纫机。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又实行大合营,盛锡福与上海帽店、良友帽厂、欲兴帽厂、东升昌帽厂、益昌祥帽厂、小苏州帽子坊、自成帽子坊等9家合并,定名为武汉盛锡福制帽厂,全厂员工达122人。中山大道764号为门市部,人和街93号为车间,行政办公室设在车间楼上。

1958年门市部主要销售自产品,同时给武汉市百货批发公司加工各种单、夹、棉毛和童帽,帽子的式样由百货提供;夏天给土产公司生产草帽。只设一个业务员,负责购回计划供应的原料。

1966年横扫四旧开始,盛锡福受到冲击,拆毁了老式牌楼,改名为人民制帽厂,但从未停止生产。后期实行行业归口,划归市纺织品公司管理,员工人数发展到167人。生产基本以自产自销为主,门市生意很好,经常挤破柜台。1974年在公司的支持下,将人和街93号的一座四面透风的平房进行了改建,紧接着又将纱坊巷的压帽车间改建成三层楼房。1978年新厂房建成(即现在的厂房),占地面积为818平方米;加上中山大道门市部、民族门市部,总面积为2282平方米。


1970年代武汉盛锡福分店开业庆典

1979年喜迎改革开放春风,盛锡福恢复老招牌,老书法家王遐举为之题写名驰津汉三千里,冠盖华中第一家

1980年市场竞争初见倪端,为了增加花色品种,适应市场需求,组建了技术设计室,专门负责设计新产品、制作新样板,组长由原天津总号的老店员赵元凯担任。同时,管理层实行年轻化,经群众推荐和差额投票,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

这一时期,生产经营较稳定,冬天生意好时,门市部一天有一万多人来买帽子,销售额最高达两万多元。一款工作帽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青睐,李先念、韩先楚等老领导委托订制。1986年,冠福牌便帽又以设计美观、用料考究、制作精良,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

1992年,在市场的挤压下,盛锡福出现下滑之势,上级将之划归中百集团管理。经审计,已欠外债106万元、不当银行贷款79万元、欠税27万元、挂账损失14.6万元,资不抵债跌到破产的边缘。

1993年3月,中百集团任命新的主要负责人,开办第三产业,成立招待所,增加整烫服务,仅用三年时间就基本还清外债,人平增加工资29%,盛锡福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振兴:“盛锡福现象”频现媒体

为了重振雄风,盛锡福适应市场变化,完善企业机制,加强技术中坚力量,努力从亏损的阴影中彻底摆脱出来。

厂里聘请了四位老一辈艺人传经,让新一代技术人员掌握传统制帽的工艺诀窍,结合时代特征和消费需求,大力开发新产品。经过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定样修改,设计生产出的工艺帽和棒球帽深受欢迎,仅此两个品种就创利13万元。此外,外贸“西部牛仔帽”2万余顶远销日本,工人帽荣获“省优质产品奖”。一时,“今日盛锡福”“盛锡福现象”“盛锡福启示录”“盛锡福重现生机”等报道和文章,频频出现于各类媒体。

盛锡福从小作坊起步,添置更新机器设备至关重要,新进的高速平缝机、带刀平缝机、双针机、大头机等,大大节约了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盛锡福改变“以老字号自居”的观念,着眼于打开市场,网点布局市内10个、省外8个,销售7万余顶各类帽子,销售额达187万元。发扬前辈优质服务的作风,设立了定制服务业务,为特大、特小、因伤而残等特殊头型“定制”帽子,获得较好的信誉。同时,利用盛锡福地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地理优势,开发了第三产业,盛锡福招待所一家年创利10万元。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规范管理不断加强、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上,将盛锡福品牌放到中国名牌的地位上,谋求不断巩固和拓展,并列入了省、市发展民族工业的规划版图中。

2000年江汉路改造提升,江汉路盛锡福帽店不得不拆除,由于它承担近三分之二的销售任务,导致帽子生产元气大伤。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在中百集团的领导和决策下,盛锡福下决心、花力气进行企业改制,2003年取得成功。

改制后,盛锡福帽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37万元,占地面积1630平米,员工40人,主要从事专业制帽、帽业定制及批零销售,同时承接制作工作服等业务。对原有员工进行考核,优胜劣汰,与聘用者签订新的用工合同,克服了原有国有企业的一些弊端。

新的机制,新的业态,盛锡福一切从“新”开始。

从选料设计到加工制作,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就连帽子里看不见的辅料也从不凑合,要求之严格,较盛锡福旧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员工要求精通一道工序、熟悉并掌握二至三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打下基础。如此层层把关,不让不合格的原料进厂,也绝不允许不合格的产品出厂。

为了寻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增长点,盛锡福不局限于帽子的生产销售,而是把眼光放在系列缝纫制作上。为中百仓储制作的食品帽、白大褂、马甲、围裙、袖套等均得到肯定,订单一单接一单。

然而,盛锡福也遇到遏制发展的“瓶颈”问题。

老厂房地处老城居民区,结构老化破旧,空间狭小昏暗,既没有条件布置一间像样的样品间展示亮点,更无法添置急需的帽子定型机、打扣机等设备,一直眼睁睁看着好市场却无力参与竞争。

此外,尽管在各大商场设有“盛锡福专柜”,但由于不注重营销策划,造成老顾客到处寻找盛锡福,而年轻人又不知盛锡福,乃致人们误以为盛锡福不复存在,宝贵的品牌无形资产资源白白浪费。加上现有员工大部分又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年龄也越来越老化,急需引进人才,为传承老字号品牌增添活力。

总之,面对新的竞争环境,面对大众需求的新变化,盛锡福面临严峻的考验。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而要迎合现代审美观,适应现代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管理也要跟上国际化竞争的趋势。

盛锡福拥有悠久的历史,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武汉盛锡福既生产又经营,在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目前,全国盛锡福“抱团取暖”,以各自的特色品牌,在兄弟单位间互通有无、连锁经营。北京以皮帽著称,天津以礼帽走红,青岛以童帽享誉,武汉以“冠福”工人帽居首,大家默契合作携手共进,正是盛锡福进一步传承发展的关键。

武汉盛锡福志存高远,将用不断的创新进取,努力实现百年辉煌,并开创下一个百年新纪元。

(作者任炳环,武汉盛锡福帽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从祖父开始三代供职于武汉盛锡福)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2022年第11期